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郝爱荣中原名师工作室/朱永新: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

朱永新: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9-09-19 06:15:25浏览次数:11623
无数人感叹天赋的差异,教育造成的差别却远远超出先天的禀赋。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是一种关键力量——习惯。
 
我们每天早晨大约几点起床?洗脸是用温水还是冷水?挤牙膏是用左手还是右手?上班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到了单位首先干什么事情?这一连串的行为,是精心思考以后的安排,还是不假思索的习惯使然?毫无疑问,正是习惯帮助我们选择和安排了这一切。

 

通过改变习惯,我们能够重塑人的第二天性,从而更换角度展现人的天性,并因此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塑造良好人格,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正因为习惯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习惯养成也自然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从实质上看,就是帮助人们建立起一套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从而整理、规划、巩固、提升生活与生命,使世界变得清晰,使生活变得有序,使生命变得和谐,让人由混沌走向澄明,让个性由蜷缩变为舒展。

 

 

  每月一事  

 

 

近年来,在总结海门和其他实验区的经验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情况,我们对12个习纲主题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提出了36个习目专题。如下图所示。

 

 

“每月一事”项目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取向。“每月一事”的习惯养成,所养成的不是零碎的杂乱的习惯,而是以习惯为路径,明确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明确指向一个人的人格塑造。

 

通过“每月一事”的融合,让师生的教育生活从被学科割裂变得完整,践行“每月一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教育生活。“每月一事”所梳理与提炼出的12个习纲,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这样“完整的人”也就必然会创造并拥有“完整幸福”的生活。

 

从这一价值取向出发,我们在12习纲的内容安排上,以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学习为维度,不仅直接服务于自然生命的延长,社会生命的拓宽和精神生命的提升,也与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呼应。

 

 

 

习惯养成的价值与意义

 

 

从个体成长看,良好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首先,习惯简化了生命活动程序,提高了生命的效率。其次,习惯强化了个性特征,彰显出鲜明品行。再次,习惯提升生命的质量,推动人的成长。

 

从教育历史看,注重习惯养成是中外教育的共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习惯养成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同时强调早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以及亲自编制的《童蒙须知》、王守仁制定的《教规》等,对从“爱亲敬长”到“礼仪举止”等行为习惯与道德习惯的纲目,及其养成路径与方法,都有明确的规范与要求,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养成“圣贤坯模”所应具有的良好习惯素养。

 

从教育改革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我们可以说,以“每月一事”为代表的习惯养成项目,是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行动路径。

 

从世界趋势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注重习惯养成,本身是教育进入以人为本阶段时的共同选择,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从社会环境看,良好习惯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从文明进程看,良好的习惯渐变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阶梯。

 

 

 

如何养成一个新的习惯

 

 

这些年来,我们在研究、推广与践行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套养成新习惯的办法,通常分为澄清价值、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有效执行、相应奖惩、悦纳坚持六步。

 

以每天运动的习惯为例,我们可以明晰这六步的执行要点。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2004年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倡导运动与健康的生活理念。前两句其实早在清华大学五十年代已经提出,阐明了每天运动的习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价值。那么,无论是对于除了体育课外没有任何运动习惯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连体育课都没有、更没有运动习惯的成人来说,究竟应该怎样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呢?

 

第一步,澄清价值。充分认识运动的意义,了解运动对于日常心态、思维发展和最终成就的正向影响。2015年《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中就曾经系统阐述了运动对于健身、启智、养德、强心、强国的意义。认识到身体对于生命成长各方面的价值,意识到个体达到最佳健康状况所造成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上的影响,让准备养成新习惯的人从内心油然而生动力。

 

第二步,设定目标。比如,为自己明确树立“每天运动一小时”的目标。

 

第三步,制定计划。有了目标,就需要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来保证。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优先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运动,无论篮球、乒乓球、排球,还是游泳、太极拳等。选择时要注意运动的条件,尽可能结合兴趣选择方便易行、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如果所选项目受天气、场地、器材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要同时有备选项目,如跑步、打拳、舞剑等。尽可能从外在环境上保证计划实施不会间断。其次要考虑循序渐进。对于没有运动习惯和经验的人来说,一开始就每天运动一小时可能难以实现,可以从20分钟开始逐步适应,一直到能够坚持完成计划为止。

 

第四步,有效执行。计划不落实就是空话。如何落实计划,有效地执行,关键是及时检查。自我记录是及时检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每天的日记,也可以通过在醒目处张贴图表的办法,或者用记录时间的仪器等,及时记录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随时提醒。

 

第五步,相应奖惩。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一旦是自己主动想养成某个习惯时,都可以按照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或者惩罚,如按照完成每周、每月、每季度、半年、一年的不同时间,分别给予自己不同的奖励或惩罚,对自我进行肯定或训诫。同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一旦是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或孩子进行良好的习惯养成时,也可以根据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从物质到精神的适当奖励或惩罚,如奖一朵小红花、奖一本好书,请当事人当众介绍自己的经验,或扣除多少小红花、请当事人反省等等。

 

第六步,悦纳坚持。一个新的行动是否能够真正养成习惯,一个刚刚养成的新习惯能否成为老习惯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改变和成长,取决于新习惯能否真正让我们满意,新习惯有没有改善我们的生活。

 

因此,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一方面,哪怕是偶尔中断习惯,也要学会欣赏已经取得的成绩,悦纳正在新生的自我。这样一来,“我们就像是从潜意识中收到了我们正朝着正确方向的信号”,往往就会继续巩固,长期保持。反之,即使我们明白新习惯对自己的意义,放弃的可能性还是会比较大。

 

另一方面,正视自我,不找借口,努力坚持。新的习惯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在养成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习惯中,天气不好,身体不适,时间紧张,等等原因,都是不运动的“好理由”。偶然的不运动可以理解原谅,如果不断地给自己找理由,就算形成的新习惯也会中断。尤其是在新习惯养成的早期,尽可能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天气不好就在室内运动,身体不好就进行轻微运动,时间紧张就适当缩短时间等等,直到动力定型形成,一天不运动时身体会觉得难受,会感到若有所失,那时自然不会经常给自己找借口,那时习惯也就真正养成了。

 

 

 

如何改掉一个坏习惯

 

 

第一步,深刻认识危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坏习惯的害处。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改变坏习惯却是一个非常困难和痛苦的过程。所以,对应着习惯养成的价值澄清原则,在改变坏习惯之前,应该以阅读图书、观看影像、当面交流等方式,对坏习惯的危害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在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时,也不妨想象改变以后的情景。这就是心理学的思维“情感承诺法”。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埃莱·奥廷根的一项实验发现,让实验对象充分想象一幅积极愉快的画面,即改变了坏习惯,养成了新的好习惯以后的好处,同时想想目前坏习惯带来的种种麻烦,把幻想和现实进行比较,对于改变坏习惯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二步,加强改变决心。认识到危害,如果不痛下决心改变,也是无法真正做到改掉坏习惯的。从理论上讲人们的行为总是按照行为主体的意愿来进行,意向应该是人的未来行为的“最强预言者”。但事实上,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是高度自动化的,只有那些偶然的,一年之间只有几次发生概率的事情,意向才能够真正说了算。心理学家认为,习惯与意向之间完全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也就是说,一般而言意向总是败给习惯,因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具有强大的威力”。所以,当坏习惯与改正习惯的意向真正短兵相接的时候,只有真正下决心改变坏习惯,用强大的意志力确保意向的实现,意向才可能最终成为胜者。人毕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改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一旦下定决心,意向就能转化为意志,就能激发出促成改变的关键力量。

 

第三步,采用科学方法。人的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改变习惯也非一日之力。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研究,科学地攻克困难,就会降低难度。如前第一步所说的“情感承诺法”一样,在具体改变习惯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

 

循序渐进法。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会对于改正习惯意志力不足,因此明白坏习惯的后果时,往往会痛下决心,可是大刀阔斧地做时,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往往半途而废。如果采用循序渐进法,小步子不间断,通过不断积累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最终彻底改变坏习惯。如对于有网瘾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从毫无节制变为每天限制时间,逐步减少时间。

 

厌恶疗法。心理学的厌恶疗法是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不愉快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以消退目标行为对患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如采用橡皮圈疗法,在自己的手腕上佩戴橡皮圈,当出现坏习惯的念头或者开始坏习惯时,立即用橡皮圈弹击皮肤,让疼痛感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坏习惯的行为。

 

改变环境法。环境经常会影响我们新习惯的形成和坏习惯的改正,尤其是不良的环境会造成诱惑,成为坏习惯的温床。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需要有抵制诱惑的心理准备,更换有利的环境,有助于我们远离诱惑,从而改变坏习惯。如我们想减肥,身边却蛋糕、薯片、啤酒等食品无处不在。此时我们就应该成为环境的主人,而不是环境的奴隶。我们可以通过收拾物品,让食物从眼前消失。当然,这既是一种对意志力比较薄弱的人有效的方法,也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需要结合着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遇到特别难以改变的坏习惯时,可以研究这一类习惯的深层原因,从而寻找对症下药的办法。

 

第四步,团队协力共作。无论是改变旧的坏习惯,还是形成新的好习惯,朋友的共同参与或关注监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根据心理学发现的共做效应,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和自己进行相同活动,当事人的作业绩效会有所提高。如几个朋友相约一起戒烟,改掉吸烟的习惯等等,团队的力量会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如果实在找不到一起改掉坏习惯的朋友,就可以邀请他们作为见证人,监督自己的行为,甚至可以与朋友下一些小小的“赌注”,有一些小小的奖惩办法,让外界的友善刺激,激发并鼓舞起自己改变坏习惯的勇气与恒心。

 

 

 

如何推进每月一事

 

 

 
 

 

无数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视比知识技能更为根本、更为隐形、更能决定命运的,是一种关键力量——习惯。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人生。习惯是后天形成,却又集中而准确地体现着人的天性,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的个性,所以我们说“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我们用“习惯”一词,希望强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希望以习惯倒逼素养的落实,以外在结果倒推内涵培育。我们希望把内在的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能够外显、可以培养的“习惯”,变成具体的“每月一事”项目,通过一个个可操作实施的课程,养成人的第二天性,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创造幸福完整的人生。

 

 

 

 
(节选自朱永新《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