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一中概况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一中概况 / 一中故事/【一中故事】负笈风雪太行山
一中故事

【一中故事】负笈风雪太行山

发布时间:2020-10-06 21:39:23浏览次数:30102

负笈风雪太行山(节选)

杨廷英








image
1946 年 1 月 1 日,太行五联中联合剧团纪念


  1.浊漳河畔汇学子

  生活往往在缓慢的,不露痕迹,意想不到之时刻忽然发生变化,有如满天阴霾过后,又是一片明净亮丽的蓝天。

  1943年的9月,农历中秋节过后不久。我在街头饭市的墙壁上,看到“豫北联合中学”的招生广告。这所新的学校开办于林北县西盘阳村,共设高中、初中、高师、初师四种班级,分别招收初中毕业和小学毕业程度的新生入学。学制初、高中各三年,需自费;高师、初师各二年,公费待遇。与之同时贴出的还有“豫北学院”的招生广告。招生对象则是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学生。

  对于渴望走出山村的我,看了招生广告十分激动。我跟成云叔商量,我俩最适合报考的是初师。父亲不在家,我向母亲禀告后,就和成云叔一起到学校指定的地点东岗区公所报了名。

  9月下旬,我和成云叔、杨润海、蒋松洪四人到任村参加了联中的入学考试,顺利被学校录取。10月上旬,我同润海、松洪结伴,到西盘阳报到入学。成云叔则因初中须自费,家庭负担重而没有入学;不久,他也参加了革命工作。

  西盘阳在任村镇西北方向的太行山脚下。发源于山西省上党地区的浊漳河,在村西太行山腰的天桥断呼啸而下,跌落平地后缓缓流过村庄的北边,继续东流至合漳村与同样发源于山西上党地区流经河南涉县(全国解放后划入河北省)的清漳河相汇,始名漳河。这些河段也就成了林、涉两县的界河。

  由于豫北联中和豫北学院师生的会聚,平静的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联中和学院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一时间穿着不同衣裳、语音南腔北调的青少年学生排着队伍或者三五成群出现在村头巷尾,成了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些穿着细洋布缝制的衣服,外面套上色彩鲜艳的毛衣的,大都是来自沦陷区平津等大城市的女学生;穿着很长很窄的灰色棉布长袍的则是来自华北平原的男学生;而穿着粗糙厚实的农家自纺自织土布缝制的衣服的,就是我们这些太行山根据地的山里娃了。这些四面八方来的同学很快就熟悉起来。因为豫北联中和豫北学院是我们共同的母校,为了抗日救国这个共同事业走到了一起来,我们组成了一个革命的、温暖的大家庭。从会聚的日子起,我们就要一起学习,共同战斗。

  2.紧张的军事化生活

  到初师班后,我们被安排在村庄一所民房住宿。教导员董世彦老师给新来的学生介绍了开学安排。他特别强调豫北联中是一所革命的学校,要学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风,适应敌后战争的环境,一切行动军事化,要按照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自身言行。特别难忘的就是“八分钟内,紧急集合”。所谓“八分钟”就是每位同学都要按照行军要求,穿好衣服,打好背包,从听到哨声到集合完毕,总共八分钟。

  豫北联中的早操是令人难以忘记的,因为八分钟实在太紧张了。听到哨子声,你来不得半点犹豫拖沓,必须一跃而起。穿着好衣服后,要紧的是征服打背包这一关。被子要叠得不大不小,背带要不长不短。背包里还要包进一点挎包里装不完的必带衣物。这一背一挎,也就是你军事化生活的全部家当。八分钟里还得洗脸刷牙,而这时往往紧急集合哨声就来了,你得背上全部行装,冲往操场。

  早操最主要的项目是跑步。开始跑步后,背包打扎比较合格的同学还能跟得上,背包不合格的跑起来可就麻烦了。特别是一些沦陷区来的女同学,她们的背包实际上还是一个大包袱,有的背包带太长了,跑不了多久就掉队到后边。

  随后的一两天,师生紧张地准备开学事宜——编班分组,清理环境卫生等。接着星期一上午举行了简单的开学式。联中张雪邨、李子康校长和豫北学院的王振华院长、戚副院长都参加了。一周的政治学习使我受益不少。

  学校的图书馆设在一间空旷的民房里。向农民借的几张方桌上摆满供出借的书籍,其他未经整理的图书还成堆地放在地板上。除少数根据地出刊的新书外,多数是从各地收集来的抗战前出刊的书籍和期刊。

  3.跳入高中的小师弟

  新的一周开始,学校举行了一次初中、初师两班学生参加的编班测试。校领导在周会上说明了测试的原因,学校原定招收高中、初中和高师、初师共四个班,而实际入学的人数较少。经研究并请示上级批准,撒销高师、初师两个班级,按新的测试成绩和年龄,分别编入高中,初中两个班级。这次测试题目比入学学科范围宽了不少,难度也加大了些。初中学制仍为三年,高中学制改为两年。出乎意料,我被调整进入高中班。在新的高中班,我只能算个小师弟。同时调整到高中的还有郑子磊和女同学肖淑清。

  高中班的教室设在一个空闲的农家小院的堂屋,屋高窗明。墙上挂了块木制黑板,摆了一些农家借来的桌子板凳。卒中老师除兼班主任外,还教政治、历史两门课程。教语文的也是一位张老师,数学老师是郝崇贤,物理和化学老师是段炯炎,地理老师是王铁,音乐老师是董世彦,美术老师是朱焰。

  各科都没有合适的教材,有的选用太行山根据地刊印的相关图书。如政治课选用《社会发展史》和《社会科学概论》,历史课选用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语文课选用《现代文选编》等。有的则由教师自编讲义,油印要点发给学生。选用课本有些是大块头学术著作。《中国通史简编》当时只刊行了第一、二分册。好在任课教师水平高。卒中老师并不按本宣讲,而是提纲挈领,归纳专题。如“秦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 让学生阅读有关章节,讨论提高。语文张老师讲授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声情并茂,催人泪下。郝、段诸师对教材滚瓜烂熟,条理简明清晰。我数理化基础很差,能够听得懂,信心也提高了。我很快便融入了这个由二十多个男女同学组成的新集体。

  4.盘阳生活苦与乐

  1943年是太行山地区经历连年干旱、蝗灾之后,军需民食最困难的一年。党政机关和学校每人粮食供应标准以小米计算,已由原来的一斤四两减到一斤,减下来的四两小米全部用以救济灾民。学校一日三餐,按2∶4∶4的比例下米煮饭。对于正处于生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根本吃不饱的。豫北联中和豫北学院两校师生是同一个锅灶吃饭。总务处想了很多办法增加饭量。例如,用小米同老乡换一些胡萝卜、蔓青之类的硬菜回来。饭量增加了,但米更少了。两校领导同各班的生活委员一起开了会,成立了膳食委员会,出台两项措施:

  第一,发动师生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到田野采摘野菜。这项措施使饭里增添不少野菜,减少了饥饿程度。

  第二,实行伙食民主管理。膳食委员会研究伙食安排,管理员按期公布账目、采购清单,学生轮流到伙房值日监厨。

  西盘阳山坡上的柿树叶子已经染红,随着寒风飘落飞舞,严冬就要来了。课余时间,许多师生又在忙着自己动手,缝制棉衣。当时,高中班全是公费生。公费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敌占区和远方来的,从工作岗位调来的同学是包括服装、日用品在内的公费生。另一种是本地考取的学生,膳食公费,而服装、日用品则需自备。初中班除上述公费生外,还多了一种全自费生。这样,包括老师在内的全公费人员都领到了土布、棉絮等物资,但需自行缝制棉衣。

  这年11月上旬,张雪邨校长、董教导员带领初中女同学周英、马丽等人起程赴林县南部的太行七分区驻地。那天周会主题就是欢送张校长一行。李副校长说,我校已经在七分区招收了一些初中新生,要在那里办一所分校。将来还准备到八分区办分校。七、八分区都是1943年豫北战役从敌伪军手中解放的新区。当时,林县以县城至安阳县水冶镇的水林公路为界。路北为林北县,属五分区;路南为林县,属七分区。水林公路沿线城镇和林县南部临淇、东姚等地仍为敌伪军盘踞。七分区敌我双方犬牙交错,斗争还很复杂。五分区解放较久,工作已有基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的许多首脑机关都设在与林北县相邻的涉县境内。我校在西盘阳期间,同边区领导机关联系较多。边区政府的民政、财政的领导都曾到校了解情况。

  豫北联中驻扎西盘阳只有两个多月。这段时间环境稳定,教学活动也抓得很紧。课余时间,师生还同村民举行了两次联欢文娱活动,在村庄中心的戏台上表演,村民也参与演出。联中和学院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人才众多,有很多特色鲜明的节目。董教导员的山西中路梆子《溜溜调》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我班王勇同学的一曲《松花江上》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初中班周英同学的河北民歌《卖饺子》别有韵味;豫北学院郭游同学的京剧清唱《甘露寺》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以上节目都受到台下观众的热烈欢迎。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