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十二五产业战略转型前瞻
教研室

十二五产业战略转型前瞻

发布时间:2011-01-20 01:42:45浏览次数:3706

中国产业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科学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而“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是这一产业体系应有之义

 

  “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最终将如何“定调”尚不明朗;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中国全面推动产业战略转型的规划。

  尽管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已经编制出了11个“五年规划”,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不过,由于“十二五”规划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二次转型的开端期,其规划制定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与热议。

  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改革开放,所谓的第二次转型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的转型。过去,中国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产业正处在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而“十二五”时期正是这个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产业界,均对此次规划编制给予了高度重视。

  正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向国务院报送的一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中咨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产业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科学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未来5年,中国应努力构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的产业体系,以实现产业的真正壮大。

  “十二五”——转折点

  2010年8月,一条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第二季度GDP总量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对此新闻反响平平。有评论认为,仅从增长指标和数字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科学发展、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来衡量,中国距离世界第二还很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随着“十二五”时期中国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的各项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在这个关键阶段,选择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式,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就能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否则,中国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未来5年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选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的《“十二五”时期投资规模与重点研究》课题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全球都处于危机后的再平衡期,欧美政府普遍开始了“重启工业化”,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出占全球份额的下降,令他们再次决心扭转这一趋势,这无疑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上升势头的抑制。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产出比重已经达到了极限,工业化质量的提升之路还很漫长。如果再加上国际社会通过名义汇率调整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与约束,“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具有相当的挑战性。

  中咨报告也对此予以了分析,报告认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此,中咨报告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战略转型需要明确方向,而这个方向可以概括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该报告认为,当前产业发展已经显现出非常明显的交叉与融合的特征,必须重视这个趋势,因此,将中国的重要产业领域划分为基础工业、装备制造业、交通、战略新兴产业、生态产业与农业6大领域,并提出,在这6大领域的发展中,需着重于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与此同时,应改变过去重点在国内布局的思路,而应站在全球资源的角度上进行布局,保障产业安全。

绿色发展:挑战与机会

 

  “中国已成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减排压力巨大,未来相当多的两高一资产业将面临生存困境”, 中咨报告指出。事实上,无论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还是中国本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绿色发展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在阜新、焦作等曾经的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艰难探索新出路的时候,一些新兴的资源型城市正在形成。

  过度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令中国能源资源开发逼近极限,同时,也导致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令产业安全受到威胁——这些都意味着,即便没有外来的压力,产业的绿色转型都将不可避免。

  当然,普遍的共识是,绿色产业并不仅仅是挑战,而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

  无论是通过发展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心,还是以先进的能源技术构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都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政策表明,未来5年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例,中咨报告认为,这是一个将来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在未来5年将受到更大的关注。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曾表示,利用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相比,由于省去了矿山开采、烧结、冶炼等能耗大、污染重的生产环节,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企业的关注。目前,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已经超过8000亿元,而今年相关部门更是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如《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不过,这些新兴的绿色产业普遍存在技术不过关、市场未发育的问题,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大多面临原料吃不饱、产品卖不出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推动。

  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问题,中咨报告建议,“十二五”时期应把建立和规范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扩大和规范废旧资源范围与管理、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创新能力建设拉动技术投资

  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瓶颈,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投资显然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

  尽管中国的部分新兴工业领域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近日的一份报告指出。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政策已经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但是两个“五年计划”中国家财政在研发上的投入仍不足2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次性在动力电池上的24亿美元投入的1/10。企业方面,中国全汽车行业企业年研发投入约为400亿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通用、丰田等一家跨国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

  新材料产业方面,也同样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从事复合新材料科研生产的单位有1000家,但其中90%以上为研发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中国的产业基础制造技术水平长期滞后。中咨报告指出,“十一五”确定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中,仍有相当部分产品关键技术依赖引进或模仿;有些装备虽已实现了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如高端轴承、特种材料、机床数控系统、铸锻重大工艺等基础装备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从2002-2007年的海关数据看,每年进口超过10亿美元的机械装备项目有24项,其中零部件就有14项,占到了进口资金的76%。以动车组的零部件为例,虽然中国的动车组制造已经形成产业链,但是20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轴承还不能完全自给,300公里/小时以上的则全部需要进口。

  创新能力弱也导致中国工业总体水平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炼钢企业多达500多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只有73家,其余大部分仍然是年产钢几万吨和几十万吨的小企业;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中仅有5个未建炼油厂,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因此,中咨报告建议,“必须要加快改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和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十二五”期间,可以通过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复合式发展”来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

  而实现这一目标,稳定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是重要保障,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项调研显示,其涉及的大多数地区都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加大对本地区重点新兴工业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他们也呼吁希望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

  全球布局保障产业安全

  “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为“开放”与“安全”的产业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增长模式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建立和应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中国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环境。

  以钢铁业为例,中咨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钢材直接出口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同时,大量进口铁矿石等资源以及价格上受制于人的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根本转变。

  由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给他们借反倾销、反补贴之名对中国出口货物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而钢材是最容易遭受贸易保护伤害的商品种类之一。另外,中国在国外拥有矿产权益的进口铁矿石数量很少,进口铁矿石过多地集中在3大国际铁矿石巨头,因此钢铁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处于尴尬的国际地位。

  因此,更加注重产业的全球化布局而不仅仅是国内布局,更灵活、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在资源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标准制定、产业准入和应对贸易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来保障产业安全,应成为“十二五”期间着重考虑的问题。

  “仅靠铁矿石价格谈判来解决国外资源保障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应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投资建设以及对外参股、并购等,增加权益进口矿数量。”中咨报告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应力争海外权益铁矿占进口矿比例提高到20%以上。同时,把国内过剩深加工产能如电解铝,氧化铝、铜、铅、锌冶炼等向境外转移,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投资、合资等方式到国外建厂,既可以获得国外资源,又可减轻国内产能过剩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并可有效规避贸易摩擦,保障产业安全。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