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研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处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1-05-06 06:12:03浏览次数:4057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乡市教科所  陈玉伟
   
撰写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形成好的教育科研成果,不管是教育学术论文或是教育科研报告,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考虑,总不外乎抓住几个主要的环节:明确文章主题,根据主题精心选择相关的材料,形成富有说服力的文章结构和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表达。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时,注重上述几个方面,容易使文章切合实际,富有指导意义。由于一些教师不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在报告文章中存在有不少问题,致使成果大为逊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题目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报告中,总是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来构思题目;在学术论文中,问题也应该成为文章的主线,并在题目中得到反映。一般说来,论文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题目的中心不突出,不鲜明。在一个题目中包含了太多的意思与内容,导致内容宽泛,主题众多,冲淡了人们对此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兼顾差生,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素质教育,全面育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向第二课堂要质量”,这几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述及的面太广,要想交代的方面太多,导致论文主题不突出,不鲜明,人们弄不清楚你究竟想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一般感想体会作题目。用一般感想体会作题目,降低了论文的学术水准。如某教师撰写的“加强初中英语课上听说读写的实践——谈学习全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体会”的文章。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题目,必然会使人感到这只是你个人的一种体会或认识,而并不是在采用一种严谨的方式来深入探讨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因此,学术水准可能不高。
    3.研究的视角选择欠妥。有些课题研究,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展开,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进行。前一类型的研究,其研究目标侧重在探索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特点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而后一类型的研究,其研究目标则侧重于改进当前的工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二者的研究目标不同,研究的方法、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对于一般教师来说,选择心理研究视角其要求过高,困难较大,可能不太适宜。如“幼儿探索性活动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则将侧重在探索幼儿探索性活动的定义,探索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等方面,一个幼儿园或几位老师较难胜任。而如果将题目改为“引导幼儿进行(开展)探索性活动的研究”则其含义很清楚,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帮助幼儿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侧重于从改进教师教育工作角度去研究问题,这就比较切合教师的实际,有较大的完成研究的可能。
    4用词不确切、不简炼。题目中的用词,每个字都须仔细推敲,务求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能只求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一篇研究报告的题目是“数学作业分类实验的研究初探”,这样提法就不妥当。既是进行实验就不宜再用初探,或者是将“实验”两字去掉。又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重要性的实验调查”这样的提法意思难以理解,把“调查”两字去掉或把“实验调查”改为“研究”就会好一些。
    目前还有一种情况是过份强调用“XX教育”来概括自己的实践,为文章冠名。这样的提法难免以偏概全,不太妥当。有的论文题目冗长,没有必要的虚词、形容词过多。如“开展关于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实践研究”,完全可以简略为“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研究”。
    二、文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不全。许多教师在文章中,仅仅关注我是怎么做的,怎样具体操作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我的做法与目的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能取得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却绝少提及。往往是在一开始只用十行八行,二三百个字,便把以上这些理性思考的内容简单地打发了,然后便话锋一转,变为详细介绍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因此,这类文章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往往偏窄,只注重于讨论一些局部的、具体的问题而缺少做事的目的性和必要理论的支撑,整篇文章易产生层次不高的感觉。
      2.关键概念的表述有误。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每篇文章中总有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幼儿探索性活动的研究”这些题目中,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活动便是属于非要界定和说清楚不可的关键概念,整个文章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些关键概念而展开,并以这些关键概念作为基础来讨论的。这些关键概念若有错误,或表述不全,或表述不当,整篇文章的逻辑推论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动摇。但有些教师在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关键观点信手写来,于是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和漏洞。如一篇文章中在谈到学生专注品质的培养时,对什么是专注品质下了三个定义,每个定义均说法不一,提法不同,并且没有一个是完整而科学的,这样读者就很难搞清楚你所说的专注品质到底指什么,更毋论是否需要培养,或者这样的培养方式是否有效了。
      3罗列事实,线索繁杂,不能有效地提炼出自己基本的观点或做法,这又是教师写作中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所常犯的一种错误。文章中往往罗列一大堆的事实,却不能加以整合,因此内容虽然丰富,但头绪太多,线索繁杂,使人有理不清头绪之感。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自己的材料、事实没有作精心的整理、归纳和概括,不能从众多的内容中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形成能反映自己主要特色的个人见解或做法。因此,在写作和修改文章时,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事实、材料作一番去粗取精的归纳整理和理性概括的提炼工作,才能确保文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文章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体裁要求对材料所作的取舍和所设想的内部构造,就是文章的结构。它是由主题所决定的,又是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是用以支撑起整个文章的,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理论事实阐述。因此,文章的结构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和构思,是作者想法有条理有层次的设计安排和作者意图的体现。一些教师在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时,在这一问题上所犯的弊病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文章通篇无标题。对初学者和不经常写作的教师来说,由于自己写作的思路不够清楚,驾驭文字的能力又不强,不列提纲就往往会使自己对文章失去控制,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所以拟列提纲是提高文章水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保证。
    2.整篇文章的标题序号混乱。除了通篇文章没有标题的写法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整篇文章的标题混乱,在文章的起始部分并没有标题,而后不知怎么的突然在中间开始冒出了一些标题,而这些标题又十分混乱,看不出这些标题间有什么逻辑的或理论的联系,使人迷惑不解。
    3.提纲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情况常与教师习惯的写作方式有关。写作时由于对问题缺乏深人的思考,对自己所要表述的基本意思又缺乏归纳整理,所以往往感到没东西可写。这时,教师便很自然地会形成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散论”。于是,不管是否与文章主题有关,是否需要,拿起笔来,自己所熟悉的、擅长的大大发挥一通,不熟悉的、自己觉得说不清楚的,则悄悄避开。这样的写作,往往是想到哪里,写到那里,写得出什么,就写什么,势必出现离题和偏题,出现内容各部分间的割裂、重复、交叉、冲突甚至自相矛盾,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造成提纲缺乏严密的内在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写作时对自己的角色地位不太明确,对自己应以什么身份,从什么角度,在哪一个层面来阐述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一会儿是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阐述,一会儿又是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思考;一会儿是在学校的层面,一会儿又是在教师或学生的层面来思考和阐述;而其中又缺乏明确的思路和交代,于是,其身份、角度游移不定或跳跃式转换,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无从把握他究竟是以什么身份在思考,究竟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导致文章思路混乱,缺乏逻辑性。
         四、文字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1、未提炼标题。在文章中,凡是分几点来表述或阐述文章的主题时,就应当提纲挈领的用一句判断句来作为小标题,而不能将长篇大论的陈述作为标题。例如:“1、从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并列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有机结合的过渡和转换的条件”这个标题显然都未加提炼,如此冗长作为标题是不合适的。如果改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有机结合的条件”这个标题,必然会清楚、醒目得多。
    还必须指出,文章中的小标题也不宜过多、过滥。
    2.表达的立论成问题。严格地说,这并不是纯文字的问题,但确也与表达不当有关。如有一位老师写了一篇题目是《以人文教育思想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文章,在当前的情况下,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确是一个很好的内容。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论述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然界与社会中许多现象的过程经常需要借助数学来模拟、研究和预测。电脑技术和概率、统计等知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正因为如此,发挥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因素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然后文章开始分点论述具体内容。
    现在的问题是,这段文字在“正因为如此”此句话之前,都应该列举要加强人文教育的理由。然而仔细地分析,不难发现,上面所有理由与最后所提出的数学学科教学中应加强人文因素教育的结论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从这些理由是推论不出这个结论的。这样,这篇文章的起始部分便显得苍白无力,文章的表达和立论便有了问题。
    3.文章中涉及概念过多而又未作界定,造成理解和把握的困难。
如“目前推行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但如果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在文章出现了诸多的相关名词:创造、创造力、创新精神、创造性、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教育……而对这些概念又不作界定和解释,就会使人感到意思混乱,理不清头绪,无从把握,从而影响到对整篇论文观点的判断和接受。
4、对成果的分析多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分析。一个研究的结果,是否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除必要的定性描述外,还必须有必要的定量的分析和科学的检验方法,如 Z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一些教师在写到这部分时,往往是过于简单,草草了事,大大地降低了成果的质量。如“经过近几年的研究证明,效果明显,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好方法。”或自己下定性的结论“该研究已经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等等,简单的几十个字就算完事,显得份量不够,不能够让人信服。
一般地讲,中小学实验效果的数据较多的是分数与频数(次数),分数为连续数据,可用Z检验、T检验,但要注意区分样本的大小;频数为间断数据,一般用χ2检验;非数据化材料以叙事材料为主,用文字描述为主要呈现方式。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要对非数据化材料进行分类,区分效果材料、原因材料及其他材料,运用枚举、例证的方法进行表述。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