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科研处/学习材料之31
科研处

学习材料之31

发布时间:2011-05-06 08:29:23浏览次数:3586

 

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学习材料之31
 
编者按:
自习课是学校设立的一个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预习,保障知识前后贯通的延续性,并达到自我的完善、发展、巩固、提高和升华,高效率的自习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毅的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我校的自习课建设达到高水准,出内涵、出特色,李修国校长日前在强调自习课重要性的基础上,督促学校相关部门强化自习课建设,规范学生的自习课学习行为。《自习课堂建设三论》一文对 “自习课堂的重要性,自习课堂上的教师任务,自习课堂上的学生修炼”进行了阐述。我们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此文,共同打造我校的高效自习课堂。
                                                                科研处  
2011-04-28
                                                               
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现代学校大抵有四种课堂形态。一是“讲堂”,这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领、解惑的主导作用。必须指出:这种主导作用的过度强化正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丧失殆尽。二是技能课堂,例如实验课、器乐课、劳技课等均在此列。三是实践性课堂,这种课堂突出开放性和社会性,例如“研究性学习”。第四种课堂就是本文标题中的自习课堂。在许多家长甚至众多教师心中,自习似乎只是“讲堂”的课间转换时间,是学生做做作业、恢复一下精力的“补白”时间。其实自习课堂是培育主体意识、主体责任和主体能力的最为举足轻重的课堂形态,是名符其实的“学堂”。
   
一、自习课堂的重要性
 
自习课堂上,做作业仅是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在这段宝贵的时间中,还要整理课堂笔记;要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进行反刍,梳理归类;要修补薄弱章节;要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课知识;要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达到融会贯通。除了这些,还有没有?九年的义务教育,有些同学已经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丧失了觅食的能力。对他来讲,没有了作业,就没有了学习任务。还有的同学厌烦了读书,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干脆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去聊天、听音乐、天马行空地回想让他兴奋的球赛、街舞表演和帅、靓的男女明星们……所以,校正不良习惯、强化学习定力、优化意志品质成了自习课堂的重要任务。讲堂和学堂虽然时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还是分别凸显出“传授”和“自主”的不同特征。两种课堂形态有互补作用,没有讲堂,学生可能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学堂,知识就难以内化为能力,思维品质就得不到生长。不知研究教育的专家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注意到:当正常的教育变为应试教育时,课程表上高考主科目的周课时远远超出了教育部的规定,自习课堂所剩无几或索性消失了踪影。“讲堂”和“学堂”的此长彼消,乃是素质教育最值得关注的研究现象。
有时我想,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陷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除了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稀少、就业紧张之外,跟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不无关系。在“知”和“行”上,中国人是重“知”轻“行”的,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话,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大讨论,都间接地可以感受到中国积淀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教育重“学”轻“习”的影响。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为什么呢?是素质教育不好吗?不,是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定了一个不愿为人道的理:想考的好就要“知”的多,欲知的多,就必须“讲”的多。在这样一个认知下,学校为了满足和迎合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很难不把应试教学变成教育的唯一。素质教育的步履维艰,实质上是缺少对“讲堂”和“学堂”的真知灼见。
曾经有一个时间,中小学有“精讲多练”的说法,“练”就是学习中“行”的功夫,而自习课堂,就是“练”的专门场所。“灌输”虽然不失为知识传承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打个譬喻:医生对病人采取静脉营养液的滴注,虽然来得直接和快捷,但却不能让生命享受自由和强壮。走胃肠消化吸收的正道,慢是慢了些,但人的整体内分泌能力就保持了均衡发展。这种系统性的和谐发展就是生命力的发展。保证学生在自习课堂中“练”的时间,学生才会对知识有更多的感知,才会打开更多的思考之门,才会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那怕是羊肠小道)。学生的思维品质便在自习课堂或其它独立思考时间中锻造而成。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讲道:“课程学习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反而是那些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容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陈先生说的身不由己的课程,当是指“讲堂”而言。读书学习是需要有自由度的,宽松是学生产生兴趣、创造灵感的充要条件。不给一点喘息的自由,不给一点独立的时空,让课业和作业成了如影随形的负担,厌学的情绪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吗?学生在自由地选择读书内容、读书策略时,虽然找到的未必都是事半功倍的捷径,但正是它的“曲”,才有了“曲径通幽”的读书快感。
学业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大都具有坚毅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虽然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认,但一旦面对学习发生困难的学生,总不自觉地从学习理想和是否刻苦努力上找原因,从补课和加大作业上找出路,忘记了意志品质和习惯这个最根本的症结。细想一下,这是最不用心的教育下意识行为。如何找到培育优化意志品质和改善学习习惯之路?自习课堂建设是一个平台。台湾学者龙应台在一家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谈了“大学里没教的两件事”。她说第一件事没教如何与自己相处。文章中说“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文中发人深省地对坐在下面的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只知从众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几流的医生呢?”如若我们的自习课堂,把“培养与自己相处”、“独思时间、独处空间”作为建设的目标,不就实现了清华原校长梅贻琦所言“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有句话叫“孜孜不倦”。我理解这里“不倦”指的是不厌倦而不是不疲倦。学业成绩好的人,学习的耐力长,不容易疲倦。学习的耐力和不改初衷的执着是学习意志品质的表现,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会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其实很多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输就输在了这上面。而一些教师和家长却开错了方剂,把希望放在强迫学习和增加作业上,结果事与愿违。
如果说学生对外部知识的敏感程度和接受能力由一个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的话,那么意志品质的坚如磐石,则更依赖于后天的修炼和环境影响。自习堂应该有纪律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但还不够,还应该是起到浸润和教化作用的氛围和心理场。这种场效应介于纪律的强制和自律的意识之间,对转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对每一学习个体,都有极强的取向力。
   
二、自习课堂上的教师任务
 
学生在讲授课堂上接受知识,达到领会和理解,这时的思维活动虽然也饱含着主动的成份,但从自由的维度上讲,它基本上是在循着教师引导的路径和教师布局的氛围中活动。若取消自习学堂,把不会自己学习的人都赶到讲堂接受教师的传授,切断了孩子养成优良学习习惯的生长过程,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能力的成长已经滞后延缓。所以改善注意力品质,开发自主能力,强化管控自己的意志力,更成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之必需、提高学业成绩之关键。盲目地增加知识信息量和延长教师的讲授时间,是相当多的企图提高应试水平的人奉作的救命法宝。于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蚕食自习课堂;家长们在周末假期,挤压学生的生活空间。不能否认,课时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学业水平得以提升,但这里也有一个边际效应,当被动的学习时间超出一个量值时,疲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厌倦和麻木。而开发自习、深耕自习乃是保护和恢复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方剂。
自习课就是教师不安排指向性或规定性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教师在自习的不同阶段发挥监督、解惑和导引作用,却是自习课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许多学生的小学、初中阶段,自习课堂处于取消或放任自流的状况,仅把自习当成写作业的时间。作业是教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设的。对于所有不同的学习个体,缺少面面俱到的针对性,这是班级教学模式的天然不足,所以我建议:(1)当学生成为我们的新生时,班主任和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做出指导:让他们知道自习课堂的重要意义和自习课堂的“读、做、研、思”的学习任务。(2)制定出自习课堂纪律,纪律约束能否有效,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坚持不懈地发挥监督和提醒作用。群体入静的心理基础是“从众心理”,有人监督下的纪律是营造这种从众心理的必要手段。从入静到入定,是从约束到习惯,从外化到内化的升华。学生在讲授课堂上受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自习课堂,因为少了教师这一外部的约束力量,学生的注意力强度将随着个体的意志和学习习惯表现出差异,一些受教育者和家长,甚至相当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把这一差异当作取消自习的理由。殊不知,学生优劣的分化往往是在意志力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需要教师利用自习课堂耐心、细致、长期的培养。(3)引导学生学会收心、集中注意力。把学生在自习课堂中出现的毛病和问题,及时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帮助意志品质的形成。教育家张伯苓有一句话:“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在自习课堂上,学生也需要被蒙上左右两眼,才能沿着学习的方向一直往前走。蒙眼的责任就是辅导老师和学生自己。
 
三、自习课上的学生修炼
 
学会自习,必须完成三项修炼:入静、入定、入神。这三项修炼中,入静是基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几次提到“静”字:“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天主教有静修的仪式,据说参加的人在第一天会很难过,有人形容是快疯掉了。看来,真正的做到静不容易。日本禅宗的寺庙里会看到“吃茶去”三个字。你若向师傅问佛法大义,他会说:“吃茶去”。我理解“吃茶去”是“静”的禅语,读书如修行。评价自习课堂是否安静,先听一听教室是不是还有嘈杂的声音,再看一看学生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当你走过窗前,学生眼光都投向于你,就说明学生还处于“心不在焉”的状况),尽管有低声的吟诵,有窃窃的交流,但自习课堂还是呈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静谧。入了静才能慢慢进到入定的境界,最后进入“心中唯书,人各世界”的入神禅境。入静有层次之分,慑于纪律和公德,走进自习课堂,管住嘴巴不说话,强迫入静,是第一层次;自己劝导自己入静,是第二层次;风生水不起,是最高层次。
第二项修炼即入定,一坐到座位上,就收心,不胡思乱想,过去的、将来的、高兴的、烦心的,统统置之九霄云外。管住嘴不易,管住心就难了。这需要有驱除心魔的定力,这种定力是理想和学习动机的表现,它需要一种执著于目标的信念强化它,需要一种向善向上的追求支撑它。诸葛亮在《诫外生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绝情欲……忍屈伸,去细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所以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在坚定理想的土壤中,生长出笃定的意志。入定需要排除杂念,心无旁鹜。《金刚经》中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无所住就是没有凡夫俗子的留念,没有七情六欲的执著。
修炼的第三项任务是入神,即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学习到了入神的境界,就如醉在美酒佳酿中,如痴在花前圆月下,听不见铃声,看不见他人,废寝忘食,不忍释卷,这是乐学的境界。
分数透视出的更多的是应试能力,自习透视出的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素质。掉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得见的自习,里面坐的人将来一定是职业、事业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有修养,因为他们有定力,因为他们自己掌握着命运!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土地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我说“有什么样的自习,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君不见,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有差距的学生,都是不会充分利用自习的人,虽然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学会上自习吧,从自习走向成功!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