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校务管理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管理 / 校园动态/微光致远!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师者赵继学先生
校园动态

微光致远!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师者赵继学先生

发布时间:2023-09-07 15:34:52浏览次数:1452
编者按

  2023年5月17日,我校原副校长、生物学科教师赵继学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与世长辞,享年100岁。原本希望送老校长最后一程的学校领导和师生被委婉地告知,遵从先生早在25年前所立遗愿,不发讣告,不办丧事,不收帛金,一切从简,绝不在身后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赵继学校长是一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辈子做教师、搞科普、助乡邻,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并受到了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他是一位真正的“师者”,是一中精神的“富矿”,是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师魂和学习的楷模。2023年5月30日,校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赵继学同志学习的决定”,全校师生迅速掀起了学习赵校长精神的高潮。

  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新乡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追记老校长赵继学的长篇通讯——《师者》。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这篇充满爱和温度的报道,感受和触摸赵继学老校长的教育情怀和高风亮节,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凝聚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师 者

——追记新乡市一中原副校长赵继学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 刘军旗

《新乡日报》( 2023年09月07日  01 版)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季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题记

新乡市一中图书馆前,四棵银杏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是50个春秋。


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愈发葱郁,愈发蓬勃。年复一年,银杏无言。在默默地见证这所学校的发展时,也深情地感念着一位老人的风范。


1


四棵银杏,师生尊之为“赵公树”,系新乡市一中原副校长、生物学科教师赵继学先生于1973年亲手植下。


2


2023年5月17日,赵继学老人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100岁。一周前,他最后一次为这四棵银杏浇了水。


两周前,他还在一笔一划地书写整理一中校园的木本植物档案。


原本希望送老校长最后一程的学校领导和师生被委婉地告知,遵从赵继学先生早在25年前所立遗愿,不发讣告,不办丧事,不收帛金,一切从简,绝不在身后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可以说,这是一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倡树社会新风,为组织作的最后一次奉献。


(一)


不知道这世上有没有哪一场追思会是在树木前举办的,但在新乡市一中,这件事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仿佛一种精神仪式,“赵公树”源源不断地迎来和送走着一拨又一拨的人们。


悲伤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崇敬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


老校长去世的第二天,市一中八八届毕业生原磊手捧鲜花,来到“赵公树”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市一中八三届毕业生、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四清在给母校的信中动情地写道:“恩师高风亮节,学富五车,谨蒙诲教,疑窦冰释,如闻金玉良言,屡屡怀慕。常忆与先生漫步林间,听讲国鸟朱鹮;蹬车郊外,学习嫁接果树;是赵先生,让我们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终生难忘。”


3


百年人生,初心不移,自躬身入教那一天起,教育便成为了赵继学的全部。而他对教育初心的无悔坚守,始终感召着市一中园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信念,呼唤着市一中学子践行“求知、求真、求健、求美”的崇高追求。


上世纪70年代初,赵继学调任市一中担任副校长兼生物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一辈子将家国情怀深系于他挚爱的教育事业。他手把手教学生从深入认识每一株植物开始,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努力去做生态文明的创造者践行者。


三尺讲坛育桃李,一生秉烛铸师魂。如果用两个字来衡量赵继学老师在师生心目中的份量,那便是师魂。他走近课堂的脚步声,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了。他的学生说,只消听赵老师一节课,你便会立刻爱上生物。他的授课,既深入浅出又诙谐幽默,那些基因、细胞器、胚胎发育等无论多么枯燥的概念,到了赵老师的课堂上,一下子便活灵活现起来。他认为,兴趣是走进科学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市一中生物高级教师曾西平告诉我们:“听赵老师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你仿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置身于大自然,享受科学,享受天地人的共生共荣。”


上世纪80年代,赵继学创造的科普教育兴趣教学法,引起河南省林业厅领导的高度关注。受省林业厅专门委派,他作为我省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在云南,赵继学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与全国同行切磋交流,深入考察当地生物物种,广泛了解热带亚热带生物特性,不知疲倦地记笔记、做标本。一回到新乡,他全然不顾一路颠簸,连续5个昼夜整理出一份洋洋万言的关于云南热带植物的调查报告,并先后在平原大学、新乡师专等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举办了70多次专题讲座,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4


他常说,新乡这片丰饶的沃土,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生物教师,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大自然的守护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暑假,组织生物社团“走出去”,成了赵继学雷打不动的“必修课”。那些年,他和他的学生们揣着干粮,背着水壶,顶着烈日,为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布中原大地。


5


今天,这近千种植物标本静静地存放在市一中生物馆和教具馆里,这些弥足珍贵的植物教学资源,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从上万年的风雨历史中走来,从上千里的艰辛跋涉中走来,从祖国的山川河湖中,从牧野大地、太行深处,从鸡公山、伏牛山集结而来,吸引、惊叹着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这些标本在无声地述说着曾经沧海时,也述说着一代代一中人的呕心沥血。


一份标本,一分初心,更是一种使命。


(二)


6


对生命厚度与长度的最好评判,来自最平凡的声音。


“那天,老校长又来了,拿出自己写好的树名牌,小心地挂在树上,细细端详许久,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就像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学校的花工郭成全师傅回忆道。


七天后,老校长溘然长逝。


校园是他永远的精神乐园,那一棵棵树木、一株株花草,长在校园,也长在他的心里。


7


离开一线教学岗位40年来,赵继学几乎每天都要到校园里转一转,他清楚地知道哪些树木需要浇水了,哪些花草需要施肥了。到了该修剪枝叶的季节,他会一大早来到校园,亲自动手修剪花木,梯子爬不上去了就修剪低处的,剪刀举不动了,就站在一旁指挥。这么多年来,剪刀用坏了一把又一把。


有老同事不忍看他如此岁数还那么辛苦,便劝他该歇歇了,他总是认真地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国家每个月还给我这么多工资,不干心不安呀!


在当年的科普大课堂上,已是花甲之年的赵继学义务为全市小学自然教师授课,一站便是几个小时,一讲便是十余年。他厚厚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每次讲座的时间和人数,以及详细地罗列着每一个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听课老师从起先的60余人到后来的300多人,场场座无虚席。


2006年,占地360多亩的市一中南校区(今新乡市太行中学)落成,绿化任务成了当务之急。时年已80多岁的赵继学,每天乘坐公交车,再步行3公里到学校,设计指导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风里来雨里去,这一干就是三年。学校领导考虑他年事已高,几次提出派车接送,却被他一次次谢绝。当得知学校已决定给他发一些补助时,他急匆匆找到校长,把脸一沉:“我现在坐公交车都不要钱了,哪里需要什么补助?”不仅拒绝一切补助,为了提高校园树木的成活率,他又从工资里取出3000元购买鸡粪,改良校园土壤。


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一个人的生命又有多重!老人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三)


予人灯火者,必心怀火炬。


新乡县朗公庙镇永安小学,每次望着徜徉在《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中的孩子们,总能让赵继学开心好一阵子。


那些经史子集是他捐助给家乡小学的。


上世纪30年代,赵继学在家乡朗公庙上小学,那时的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已安放不了一张平静的书桌。


艰辛而不坠其志,路遥而不改初衷。战火中,青年赵继学先后辗转开封、豫西等地求学,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今河南大学,1953年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赵继学深知教育之于家国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得知家乡要建学校,他把仅有的500元存款全部取出,悄悄捐了出来。在那个年代,这笔捐款是他几年的工资积蓄。10年前,家乡学校改建,听说后的第二天,他便赶到学校送去5000元。


8


“一切都是党给的,一切都得交给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98岁的赵继学从个人工资存折上取出12万元购买了一整套200多册《四库全书》等国学经典,捐给市一中图书馆。至今,当时经手的市一中图书馆马玉霞老师还清晰地记得,那一次捐赠之后,老人存折上的余额,只剩几百块钱。


2022年夏天,赵继学找到永安小学校长杨保国,主动提出用积蓄再捐一批书籍,“让家乡的后代有好书读、有好学上,是我该做的!”望着面前这位百岁老人孩子般真诚的面庞,杨校长百感交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校和家乡是老人生命中永远放不下的牵挂。他说,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乡亲们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每次回乡,目睹一些乡邻因病因灾生活困窘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一次次伸出援手。小到给学生买饭票、衣物,为低保户和贫困户捐钱捐物,大到给学生付学费、住宿费……这一辈子究竟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人,他从来没说过,也从不让家人过问。


上世纪70年代,家乡粮食产量低,他就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新乡县、原阳县等地推广他培育的“六一”“六二”小麦品种,自费为村里指导建设了200多亩果木基地,让乡亲们吃上白馍馍、过上好日子。


他的老同事杨晓军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起到外地出差,早就给他安排好的旅馆,却往往不见人影。原来他嫌住宿费贵,干脆住在老乡开的车马店里,一晚上5毛钱。这种车马店开不了票据,没法报销,但是他觉得划算,宁可自费也要住,他怕浪费公家的钱啊!”


他的小女儿赵雅男非常理解父亲,“后来听别人说父亲又捐了两笔共10多万元,我们丝毫不觉得奇怪。这么多年来,父亲整日念叨的都是学校,念及的都是乡亲,那是他的精神寄托啊!”


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地捐助他人的背后,是他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节俭。孩子们说,父亲的存折捐空了,可他的心却更充实了。


9


我们面前是赵继学生前的家——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墙面斑驳,老式的门窗,没有供暖设备,也没有独立卫生间。岁月风蚀了它的本颜,却无法风干一位百岁老人的朴素人生。这些年老人的邻居越来越少,他们大都搬去了新居,而他和老伴儿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平淡而宁静。


子女逢年过节给他买的新衣服,他不声不响地送给了老家乡亲,自己的一身衣服却往往一穿就是十几年;步行去买菜,挎着自己做的条绒布兜,也一用就是30年;萝卜缨、碎菜叶舍不得扔,洗洗蒸蒸每每吃得津津有味……


做教师,搞科普,助乡邻,几十年如一日,赵继学先生从不知疲倦,也从不曾停歇。他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林业科技优秀辅导员”“全国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并赴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宋任穷,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那天,这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有工资、又有房住,99岁了还耳不聋、眼不花,还能到校园修剪花草,还有啥不满意的?!


(四)


10


有的人走了,他还活着!


根深叶茂的“赵公树”,寄寓着市一中人的敬意和追求:一赞赵公情,二盼师继往,三愿学子做栋梁。


11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23年5月30日,市一中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赵继学同志学习的决定》,全校师生迅速掀起了学习赵继学校长精神的高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伟深情地说,赵继学老校长是一位真正的“师者”,是一中精神的“富矿”,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他的教育情怀,他的高风亮节,将永远激励全校师生砥砺前行。


成为他,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闻建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蔡新霞,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侯选人;


杨友慧,河南省生物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


何碧玉,2000年河南省理工科状元,14岁从市一中少儿班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安玥琦,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大学毕业放弃保研,远赴贵州山区支教,曾先后获评“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王涛,航天英雄杨利伟团队成员,深耕太空育种;


……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批批志存高远的一中学子,在一代代师者的影响和感召下,正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践行者和奋斗者。


一辈子固守清贫,薄己厚人;一辈子与书为伴,与植物为伴,与师生为伴,与校园为伴。赵继学老人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历程,诠释了一名师者、一名长者、一名奉献者的朴素情怀和灼灼初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又何尝不是赵继学老人毕生躬耕教坛、坚守育人初心的真实写照!







640

640 (4)

640 (5)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