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校务管理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管理 / 校园动态/【红色一中】党史中的一中校史 · 葛绶青
校园动态

【红色一中】党史中的一中校史 · 葛绶青

发布时间:2021-07-06 10:43:36浏览次数:2211
1


2
葛绶青
1934年4月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人。1954年毕业于新乡市一中,先后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多年从事航天光学测量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是我国首批航天光学测量专家之一,大校军衔。葛绶青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试验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军队科技成果奖。2019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对葛绶青进行了专访。

3

  据葛绶青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多次扬言要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核军事打击。1958年,他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一员。当时的基地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绝境”,除了荒草,就是漫天的沙土。年平均气温零下4℃,一年至少有八九个月都要穿棉衣。当地流传着“白天老鼠黑夜狼,大风一来刮走羊”的顺口溜。他们自己建造半地下的干打垒式房子,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馍,喝融化的雪水和冰水。由于高原缺氧,长期在这里工作,会出现头昏目眩、食欲减退、指甲变形甚至心室变肥的病症。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史。

4

  选择了核事业,就是选择了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国牺牲……在他参与的“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最危险的是“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美国、前苏联“两弹结合”试验地点都选在境外没有人烟的荒岛上,但我国不能在国外搞这种试验,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就等于把原子弹直接扔到了自己头上。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前,工作人员全部撤离,但由葛绶青等118人组成的实验测量作业队却逆向而行,走向了最危险的爆点中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获取核弹爆炸前的所有飞行数据。带着核弹的导弹,飞行一旦发生偏差,这118名测量队员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但他们都抱定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得到核爆炸数据的决心。此次试验成功了,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这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实验测量作业队是临时组建的单位,任务完成后也就随即解散了,他们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张合影,也没有单位为他们申请立功表彰。作业队也成为“两弹结合”试验中唯一一个没有个人和集体受到立功表彰的单位。

5

  五十六年过去了,如今已88岁高龄的葛绶青老人谈起往事时,非常自豪、骄傲。当被问道“当时是否害怕?没有受到表彰是否有些遗憾”时,他郑重地说:“是战士,就要服从命令;是党员,就要听党指挥。‘安下心,扎下根,荒沙滩上献青春;不怕苦,不怕累,大青山下埋忠骨。’这是我们当时的口号,也是我坚守的信仰。”
(根据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和采访录音整理)

6

7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