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研室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14-09-29 10:02:38浏览次数:2924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头小牛被主人牵着鼻子来到了水缸旁。主人怕小牛渴着,想让小牛喝水,可小牛也许由于离开了妈妈,跟着一个陌生人,它很害怕,不敢喝。[其实如果这时主人摸摸它的头,温柔地说:“乖牛儿,你渴不渴,喝点水!”牛儿可能会喝了],可主人不懂它的心意,吼了一声,我为你准备这么好水缸,打了这么干净水,你干嘛不喝。牛听了主人的吼声,想喝也不敢喝了。主人越看越生气,干脆把牛头压到水缸上,逼它喝,牛更不喝了,而且极力把头抬起来,主人越是压它,它就越不喝,也越反抗。最后主人筋疲力尽,牛也筋疲力尽,可牛仍然没有喝到水……

一个思考?
是什么造成主人和小牛都那么累?
是主人没有尽力吗?——不是。
是小牛不努力吗?——也不全是。

卡在瓶颈的问题是什么? ……是需求  是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上课时就会集中精力听讲、积极思考、细致观察,课后会主动复习巩固。这样,学习效率提高,知识记忆长久牢固。有了浓厚学习兴趣,还会刺激大脑神经中枢,使大脑皮层兴奋,增强脑细胞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目前迫切需要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十分重要环节,课堂上一个漂亮的开头,就是成功的良好开端,好的导入应集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于一体,仅用寥寥数语就会引起学生注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巧妙运用导入,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胶体的引入,大家都看过电影阿凡达,无不为电影中丰富多彩的内容、美丽的景色、鲜艳的色彩所感染。如万道金光直射到天空,我们看到一条光亮的通道,太阳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以及晨雾美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胶体。再例如钻石光彩耀眼无比,引入固溶胶,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例如, 《改善大气质量》一课,是的,我展示了垣曲县历山风景区视频-------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由于大气的污染、土壤的污染等,目前的人类居住的环境现状-----我展示了山西太原雾霾视频。从而引入课题“保护生存环境”。

通过这些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直接从录象剪辑中观察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我们身边的发生的事的重现,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这种给学生带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41个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试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

在化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演示实验,课前精心准备,做好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清楚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做好随堂实验。

精心安排好每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动手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实验成功的欢乐与喜悦,产生弄清实验现象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例如:复习必修1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我设置了简单的练习实验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给固体药品加热

(1)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液体药品加热

(1)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

 

 [实验分两组,先进行抽签,然后一组做实验,另一组评估实验,指出实验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并且对实验进行‘优、良、差打分’。一组做完后,进行角色调换,做第二组实验。] 

学生实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学生思考每个操作过程的原因,通过实验、检查、评价,掌握该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这样做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又例如在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我首先把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实验:

1、将锌片放入装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2、将铜片放入装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及已有的金属知识得出:锌片表面有气泡,铜片无明显现象。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发思考:3、把锌片和铜片相连接放在稀硫酸中,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接触到此问题后,马上想动手做实验,迫切需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4、锌片和铜片相连接电流计放在稀硫酸中,又有什么现象?这样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再如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问题:除了氨气外还可以有哪些气体可做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为此可设计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来使喷泉产生。

装置Ⅱ:挤压气球,即可使少量的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装置Ⅲ:去掉了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使氨气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开放性问题,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氨气溶于水)

装置Ⅳ:在锥形瓶中加入能产生气体的物质,使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明显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

装置Ⅴ:在水槽中加入使水温度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Ⅵ:烧瓶中通入H2S(或SO2),然后通入SO2(或H2S),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喷到烧瓶内。

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创造性的集体的思维活动。

我们只作为实验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产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我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生活中的一些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燃烧得更旺;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会结冰;打开一瓶白酒,立即闻到酒的味道……

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美,从生活中学化学。                            

学习身边的化学,解决周围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能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兴趣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以往的旧观念,尽可能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盲从教参、不迷信权威。

例如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钠与酸反应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可知钠非常活泼,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回答。肯定之后,我请他们接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们不屑一顾地就写出了2Na+CuSO4 =Na2SO4+Cu这个化学方程式。此时,我并不急于指出其错误,却故意作出肯定评价,“将错就错”。然后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声音,溶液变浑浊)?他们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与这个实验现象相矛盾,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原因何在呢?因为我创设了相互矛盾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疑问,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问题意识。此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又如在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时,首先提出疑问: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应看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回答说:“变红色。”对这一答案,我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组织学生做实验,探究新知识,实验结果表明: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先变红,震荡后,红色消失。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