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2012高考研究会
教研室

2012高考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2-06-22 01:46:31浏览次数:3081

1112年高考新课标历史卷特点分析

                                            历史组  李刚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按侯老师要求,下面我来谈一下对近两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特点的一些个人看法。对高考历史试卷稍有研究的人都会承认:07年是高考试题的一个拐点。从07年开始六年中带了四年高三,但不管是当年作为学生还是今天作为老师,我都自认为是个失败者。因为没什么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因为自我期许远高于现实状况。但是“吃一堑长一智”,吃了这么多次之后,我或许也长出了点儿智慧,今天就不揣浅陋与各位分享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11年新课标卷与往年相比进行一些调整,12年试题将调整加以延续继承,体现其稳中求变求新。具体表现在:

一.试题结构

1.从题量、分数看:与往年试卷共计17道题相比,1112年试卷增加道为18道题,选择题12题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共52.其中必做题增加一题,变为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2.从文综三科看:新课标卷也发生变化,1112年试卷主观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原本政治老师头疼的学生政治答不完的问题现在抛给了历史老师。主观题的“学科间综合题”不复存在,原本就不明显的"综合"色彩被三科“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基本题型:

1.选择题:选择题中自07年以来较为稳定的一头一尾两道题发生变化:24题考查文史知识和第35题史学研究的两道试题在近两年新课标卷中并未出现。但据去年赴开封学习时命题组专家所说,现在不出并非将来不考,只是命题组没有找到合适的素材而已。所以还是要把将相关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即便高考试题没有涉及,也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研究能力。

2.非选择题:学科内综合第40题一分为二,保留一道25分主观题,增加一道12分主观题.开放性试题"历史前提"原本在10年试卷中的第40题最后一问出现, 1112年开放性试题单独成题以小论文写作的形式列为第41题,分值为12分。

三.能力立意、淡化知识,引导课改,发挥指挥棒作用

   按照<<考试大纲>>获取和解读、调动和应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的能力划分标准来看,选择题主要及前两项能力,并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主观题在前两项能力的基础上,更侧重后两种能力的测试。从07年开始新课标卷就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方向,六年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三新试题始终占到绝对主导地位,12道选择题中每年都是10道左右,从而有效地引导了中学历史教学。

1.淡化知识测试,侧重能力的考查

  这两年的24道选择题中,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即便11年试卷的第30题“公车上书”“五四运动”差别的原因;35题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其理论的共同之处;12年试卷的第32题美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33题1992年下海潮等4道题与基础知识关联较大,但也绝非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就能解决的.其余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则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提炼等方能作答。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能力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2.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能力立意的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高考试题的改革变化将引导或者迫使我们实现接轨。

四个方面能力中考察中,论证和探讨能力的考查应该是往年试卷的短板和不足,在1112年试卷41题独立成题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的能力,提倡自主思考.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相符。再如12年人物评说试题对道光帝禁烟政策的评价,如果学生只记住固定结论,思维固化恐怕很难得分。单靠教师灌输和学生死记硬背已经跟不上高考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改变教学才能实现与高考的接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要感谢高考这个指挥棒,它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不再做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工作者。

四.问题立意,贴近现实,关注社会,彰显价值

    历史试题在重视能力考查的同时,越来越突出问题立意,关注社会现实话题,充分彰显历史教育价值。

1.不避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如近两年试题中对巴黎公社140周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党成立90周年,市场改革20周年等周年事件的考查。如12年试题第40题,以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为切入点,小切口、深分析,通过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小见大,看近代以来社会进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紧扣社会发展进步这一主题。如第45题引导分析王莽改革失败原因,认识任何改革都必须关注人民生活,关注人民切身利益。

2.关注中国,世界视野,把握现实

    历史学习要立足中国,思考国家民族命运,具备中国灵魂又要有世界眼光,不可封闭自大。近两年试题特点也明显体现了这点。1212道选择题中中国部分占了10道之多,且关注点都在中国社会发展这一问题上。且262728连续三道试题集中在明清社会这一社会转型期的变化上,与当今社会转型相呼应。

全球化时代要面向世界,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洞察力,1141题“欧洲崛起”既昭示了这一方向,2012年试题秉承这一思路,立意更为高远,41题冲击-反应论探讨中国近代发展模式,思考世界对中国影响,放大到今天则为今天的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挑战。

历史试题的高立意要求我们的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简单重复上,停留在教材简单复述的基础上.只有在历史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去关注现实,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才能决胜高考,才能彰显历史学科的价值.

    就个人而言,今年最大的幸运就是蒙上了第41题,去年暑假教研室布置每人出份文综模拟卷,因为是新题型,找不到可供参考借鉴的,只能自己来,当做任务交了上去。上学期高二历史月考时又稍加改动用了一次。参加工作十年,第一次蒙中高考题,兴奋之余也希望,虽然明知不可能但还是希望这份幸运能延续下去,隔上十年八年就能撞上一道高考题,也配得上我这响当当的名字。

                                                      谢谢大家!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