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诗歌鉴赏
教研室

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2-03-21 09:06:55浏览次数:4489

 

送魏二①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②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该诗作于王昌龄贬谪龙标尉时。②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问:请分析“忆”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忆”字引出诗句,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两岸猿啼,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样虚实结合,更加强化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通领作用:悠悠江水东逝,一去不返,一片寒鸦,在夕阳西下之时从眼前飞过,营造出了一种凄凉之境,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问:此诗中“望”字有什么妙用?
答: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端 居 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或其它词。用字不仅突出空床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试分析其好处。
答:“且”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
 
 
 
 
 
 
 
 
 
 
 
 
鉴赏炼字的表达作用(效果)
步骤
1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
2看所要鉴赏的语言对这个对象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看它表现得怎样(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淋漓尽致等),有怎样的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作用)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第一句中的“铺”字有什么作用?
答:“铺”字写出了“残阳”(表现对象)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对这个对象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用词更准确、形象(看它表现得怎样),而且它还能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更贴切地表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有怎样的作用)
一、对动词的考查
1、强调动态的动词的考查
2005全国高考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问:此诗中“望”字有什么妙用?
答:此诗之“望”,虚写作者(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置身峰头(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既生动形象地(看它表现得怎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有怎样的作用)
2、表引领作用的动词的考查
(1)“某动词”领起了什么内容。
(2)对领起内容进行概括叙述
(3)由它领起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例: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唐代诗人。② 三边:泛指边境。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问:结合原诗,众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望在全诗中领起所见(“某动词”领起了什么内容):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意象(对领起内容进行概括叙述),渲染了战斗场景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景与情自然交融,使作者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这种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由它领起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3、化动为静的动词的考查
例:2005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问: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化动为静,形象(看它表现得怎样)地描绘出遥看瀑布(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飞泻时的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对心理动词的考查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却关:拉开门闩开门。
问: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把一个正在玩耍的儿童(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有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写活了,把儿时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出来了(看它表现得怎样)。
5对兼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的字的考查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佛寺,即指柏林寺。
问: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首诗别有情趣(看它表现得怎样)。
6形容词作动词的考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第三句中的“绿”字有什么好处?
答:“绿”字化不十分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见出春风(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一派生机,欣欣向荣,并是全诗的诗眼(看它表现得怎样)。
7、化静为动的动词的考查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诗中的“护”“送”两字的运用有何妙处?
答: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溪水、青山拟人化,仿佛溪水(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也赞赏主人躬耕陇亩的品行,殷勤地环绕田亩将禾稼保护(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似乎青山(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也理解主人寄情山水的意趣,主动地推门而入,将青翠山色送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平淡的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有情有意(看它表现得怎样),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品行的高洁,也表现出了诗人退出政治漩涡所感受到的田园意趣和心情的闲适(有怎样的作用)
 
二、对副词的考查
2006年高考(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团圞:tuán luán
问:第二句中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字暗示作者(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饱含愁苦与无奈(看它表现得怎样)。
三、对数词的考查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
问:诗中的字有什么好处?
答:梅花(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开在百花之前,称为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而开(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更突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突出一个字(看它表现得怎样)。
四、对形容词的考查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诗中的字有什么作用?
答:凉字既写天(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又写心境的孤寂(看它表现得怎样)。
五、对象声词的考查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luò山多大石。
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看它表现得怎样)。
六、对连词的考查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问:此词中的岂无”“难得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答:岂无使上句成了设问句,难得使下句成了应答句。自问自答,上下句对偶,句意却单行直下,贯成一气,成为灵动自然的流水对。诗人的牢骚感慨之情,也借助这四个字的呼应自然流露出来。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