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疫情素材
教研室

疫情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19 09:22:06浏览次数:7035

 
No.1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素材标签   为众人抱薪者  吹哨人  英雄本平凡  责任与勇气 职业敏感  
 
    疫情凶猛无情,夺走了举国牵挂的李文亮医生。痛惜、致敬与哀悼纷至沓来,合成一曲充塞天地的挽歌。李医生走了,但却让我们知道了“吹哨人”一词。 “吹哨人”(Whistleblower)这个词,起源自英国。警察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以引起同僚以及民众的注意。因此,“吹哨人”是为使公众注意社会弊端,以采取某种纠正行动的人。
吹哨人不同于所谓的“告密”,因为它指向的不是个人,而是为了捍卫公共利益;吹哨人不顾个人得失,承担巨大精神压力,挺身而出,堪称无名英雄。2019年9月,国务院也印发相关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对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
2月7日,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有理由相信,公众关注的问题将及时得到解决。
同日,中国医师协会向李文亮医生表示沉痛哀悼:“在疫情最初,李文亮医生敏锐的提醒周围同事注意感染和防控,我们对他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表示敬佩。疫情发生以来,李文亮医生一直坚守在防控疫情一线,全身心投入临床救治工作。他不畏艰险、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精神,值得全体医务工作者学习。”这是职业共同体对李文亮的肯定。
 
角度一 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乐观有趣的普通人。这场疫情之外,李文亮是一个年轻眼科医生,一对日渐衰老的夫妻的儿子,一个丈夫和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没有这次疫情,他即将亲自迎来第二个孩子的降生。曾在武汉大学度过了7年时光,毕业后去厦门眼科中心眼科医院工作,李文亮最终回到武汉。他是一个普通人。吐槽自己是个“吃货”,最希望《庆余年》能出续集,也偶尔为年轻偶像的帅气着迷,微博里不时会出现转发抽奖的信息,看到美好的风景也想和最爱的人分享。他会对着眼花缭乱的病历抱怨“好崩溃”,但工作之余一顿炸鸡就能平心静气。武汉的秋天来得快走得更快,他却觉得“自有一股不热不冷的温柔”,能好好体会“最淅沥的细雨和最轻柔的风”。 他曾许过一个新年愿望,新的一岁希望能做一个简单的人,看得清世间繁杂却不在心中留下痕迹,保持足够的平常心。他还说,不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希望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共勉。他的微信签名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角度一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2019年12月30日下午,李文亮就是在他们的班级群里告知大家:“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隔离。”过了半个小时,他还在补充:“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正是因为李文亮的警示,他的同学们从那时开始做防护,开始储备N95口罩,上班时也开始穿防护服。那时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口罩还很好买。正是这一批物资在疫情爆发之初保护了一些医生,也在之后物资短缺之时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李文亮被训诫后,同学们都知道了。他们更谨慎了,不再在微信上聊有关新型病毒的事情,但还是会口头传播,特别是很多80后的年轻医生,知道后都开始做防护。同学说,“所以他真的救了很多人。”在被训诫前,李文亮在医院里并不是个出名的医生。他一边被处分一边又感染了,家里的人也生病了。在李文亮工作的武汉中心医院里有一面面挂着辉煌历史的墙,还有一面墙写着医院的院训: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所有生命的伤害、病痛、凋零每天都在上演,这些带给人们最有价值的启示就是敬畏与爱护。敬畏生命就是要视患如亲,呵护患者生命健康,以人为本,对员工真心实意。
角度一 不想当逃兵。2月1日,李文亮接受了财新的采访。就算已经被训诫过、自己和父母都被感染,但他还是勇敢地表达自己。他平时也是一名医德高尚的人。重症病房隔离期间,李文亮君仍然心系武汉抗疫保卫战。同一天,他的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阳性。他说: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他在病房里看到许多网友的鼓励,在微博上感谢大家,“谢谢大家的支持,我没有被吊销执照,请大家放心,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再之前,工作群里号召医生们报名到防疫一线时,他还说了一句:“我好了也报名”。在网上流传的另一张图里,有人在微信里问他:您病好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好了就上一线,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他说,“现在医务人员人手不足,疲于奔命”,“我恢复了就上班”,“我报了名上一线”,“还发生这样的事,大家都不去怎么办?”,当回答“不怕吗?”李文亮君说了两个字: “职责”。
 
李文亮,请原谅我轻于鸿毛的单薄文
曹玉治
听说,你深爱武汉的秋天
不知在三月,在武大
你是否笑过一朵樱花?
是否让那朵酷似手印的樱花在纸做的训诫之上永远盛开?
你用人民医生的良知
最先打开华南海鲜的险恶
你用东北汉子的厚重
做成第一只生命口罩
你用泪洒江城的戴罪之身
在风雪之中为他人抱薪而僵
武汉封城,始于你被封嘴的无奈
重症监护,始于你舍生忘死的担当
黄鹤准备归来,请你稍等
玉笛已经吹响,请你收听
武汉来看你,湖北来看你,中华民族来看你请你一并笑纳
恕我愚钝,不知世卫为什么敬你
怨我麻木,不知世界为什么哭你
李文亮,请原谅我轻于鸿毛的单薄
扛不起,你重于泰山的心痛
我只能为你寻一棵松
绑上那颗流星的绚烂
然后问你:是插进武汉的热土
还是根植于34岁的乡愁?
2020-2-7晚于石桥中学陋室
抱薪者永远值得纪念
纪念李文亮君的目的,就是想号召大家学习他敢说真话,勇于奉献的精神。表现在对同学、对同事等身边的人关心和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从这点关心他人出发,就可以变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发布一则推特:我们为李文亮医生的离去感到深深的悲痛。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赞美他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作的工作。
但我转身一想,为了不至于忘却的纪念,在李文亮君的墓碑上建议刻上两行字:
“安息吧,这里躺着一个因说谎被训诫的眼科医生,您为了病人带来光明而光荣殉职,网友们希望这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赋予每一种平凡以尊严
李文亮之死,因为生前的事功,在舆论场中被赋予了某种超越的价值。这种超越的价值是什么呢?是一个社会对真话的渴求,对真相的尊重,而人们深知,我们的所有尊严,就来自于真相与真话,以及勇于直面现实。
“最美逆行者”何止李文亮。除了李文亮,眼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员冲在“抗疫”一线,十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揭开口罩与眼罩,脸上尽是汗水与勒痕。对这些平凡人的付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李文亮与这些医务人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尽管他们很平凡,但他们始终抱有对高贵价值的信念感,以充沛的道德感与责任心,投入“抗疫”事业中。他们以一颗赤子之心与脚踏实地的行动力,做出了不凡的事。这正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意涵所在。
平凡与不凡互通,不凡并非遥不可及。而从平凡到不凡的源头活水,就在于全社会尊重每一种微末的“平凡”,赋予每一种平凡以尊严。
 
 
致敬李文亮,不仅仅是致敬
2020-02-07作者:刘 白
    昨夜社交媒体点起蜡烛,为医者李文亮。
作为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他一直处于与新冠肺炎搏杀最激烈的战场上,最终在这里不朽;作为一个有良知、有专业素养的知识人,他是去年12月最早预警这场灾难的人之一,并因为“传谣”而被训诫。人们的悲恸,是为“逆行者”,也为“吹哨人”。
当彼时的“虚假信息”成为后来的一语成谶,流行病学的科学家从专业角度、最高法从法理角度,都对最初医生们预警进行了辩护。李医生的遭遇,让人们看到了阻塞这种预警的惊天后果,看到了轻率处理无主观恶意的言论,可能比虚假信息本身带来的危害要巨大的多。
在公共危机和灾难面前,社会治理的各种杠杆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些工具与杠杆之间势必会发生碰撞。每一种杠杆,都有自己的道理、习惯和合法性,但其目标,必须是人命第一、人民第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正是要有机统合这些工具,指向“人”的目标。这也是李医生擎光而来,所要昭示的。
李医生的命运牵动社会的命运,对这个过程,还待深刻检省,也必须有深刻的检省。实际上,就在刚才,国家监察委员会已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已经是一个有力的开始。同时,为了把握住这种检省的机会,为了保护更多的李医生,则首先要打赢眼前这场严峻的战争。个体正义只有在社会平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此时无所选择,只能汇聚众力;此时不能停顿,只能一路向前。已经经历了跌宕艰难的前半程,接下来,从个体到家国,都不能再输。
致敬李文亮。打赢这场仗,用法治的机制保护更多的李文亮。
致敬李文亮,一个普通人
今时今日,我们特别能体会李文亮所属的医护群体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也更加明白,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城市与健康的社会是命运一体的。
透过逝者在社交媒体留下的生活片段、杂感随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却依旧热爱生活、不以勇士自诩却时时迸发勇气的年轻人。
李文亮太“普通”了,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一个“普通”的人,说了一些“普通”的话,因缘际会成了无数普通人心目中的英雄。这并非反常。英雄从来都是不经意间从茫茫人海中走出来的,亮相时还难免遭遇误解、争议、苛责。直到时间验证了他们的判断力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发出光来,照亮时代的一角。
悼念李文亮,是普通人对“普通人”的送别。致敬李文亮,是普通人对“普通人”的旌扬。
李文亮是一名眼科医生,他早已立志以救死扶伤为志业。只是他当初不会想到,自己将来施救的领域会超出眼科甚至超出医学范畴。
世上还有什么功德比救人更大?据媒体报道,李文亮在班级群里“吹哨”之后,同学们都更谨慎了,相互转告,接着更多医生“知道后都开始做防护”。同学说,“所以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李文亮和其他“吹哨人”的“哨声”终于传播开来。即便远方没有第一时间听到的人,也知晓了他们的存在。一个有英雄的世界会给人更多希望,会激励人把梦想做的更大一些,把声音喊的更响一些。
“现在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让我们记住李文亮的话。以最大的努力、最小的牺牲战胜疫情,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No.2  隔离的是疫情,不变的是真情
素材标签  关爱即幸福 国民心态 理解与同情
   
隔离:防控传染病最古老最有效的方式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隔离”成为了一个热词,除了医院等机构对患者和疑似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旅行归来在家“自我隔离14天”的共识。
在新华社记者1月28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专访中,钟南山院士也一直在强调隔离的重要性:“10-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早发现、早隔离、尽可能减少传播”。
隔离真的有用?其实,十四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隔离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都非常有效。它,是传染病防控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式。
(2020-02-01科学大院)
 
角度一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抗击疫情,举国都是一家人。当此非常时期,每一个你我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而是同舟共济的“我们”。面对疫情,我们更应守望相助。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温暖故事不断诠释着这种共识。医护人员冲在防控疫情第一线,一封封心怀大爱的“请战书”让人泪目;许多企业职工放弃休假,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等急需物资;不少企业、个人等纷纷捐款捐物、助力防疫;互联网上,广大网民表达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心声……这些如同寒冬里的一股股暖流,汇成防控疫情的澎湃力量。
角度二疫情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国民心态在风雨中的成长。如今,敞开怀抱、帮助同胞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自觉和行动。对一些暂时无法回家的武汉人、湖北人,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妥善进行安置。一位入住贵阳定点酒店的湖北老人动情地说:“身在异乡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份温暖,是隔不断的血脉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深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越是疫情严峻,越应心手相牵、相互关爱;越是危难关头,越应安危与共、携手并进。众志成城,真情互助,这就是危难关头的中国本色,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角度三.爱有获得。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体会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也能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会让他产生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也会因此而受益。
 
关爱他人是幸福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需要永久地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温情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彼此关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这种关爱互助不仅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爱是一种付出,关爱是一种奉献,关爱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爱,学会做人。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觉得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不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世界需要关爱和理解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当别人遇到困惑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关怀像流水一样流进他的心田。我们都曾有美好的童年,也将会有白发苍苍的暮年。难道你希望像幼年时那样,就算跌倒了,坐在那里哭哭啼啼也没人理你吗?难道你不希望在你白发苍苍、几乎走不动路的时候,有人扶你过马路吗?文明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不是靠个人完成的。不是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一份关爱,让我们手拉手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我相信,在爱心的世界里,有你,有我,有他。
关爱,有时只是一枚带着体温的硬币。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见衣衫破旧的乞丐,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兜里掏出一枚硬币。对于我们来说,一枚硬币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乞丐来说却意义重大,可以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
关爱,有时只是一份援助。对于受灾的人来说,我们可以给他们各种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援助,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让他们也拥有战胜困难、战胜灾难的勇气。
 
 
★林清玄在《关怀的人生》中写道:我今天走上写作这条路,经常感念我高中时代的王老师。高中二年级时,我的学业与操行都是劣等,几乎到了老师都放弃我的地步,多次受处分,被留校察看,赶出学生宿舍,幸好当时我的导师王老师一直没放弃我。他请我到教师宿舍,吃师母炒的菜。他请假时让我给同学上国文课,还时常对我说:“我教了50年的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一个会成器的学生。”老师对我好,我不敢辜负他,让他失望。毕业那天我跑去问他:“为什么所有的老师都放弃我,你却对我特别好?”他说:“这个世界,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我当学生时正像你一样,是被一位真正关心我的老师救起来的。”
★特雷沙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下面是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的演讲词:我准备以我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建立自己的家园。因为我相信,爱源自于家庭,如果我们能为穷人建立家园,我想爱便会传播得更广。而且,我们将通过这种宽容博大的爱带来和平,使其成为穷人的福音。首先为我们自己家里的穷人,其次为我们国家、为全世界的穷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姐妹们,我们的生活就必须与祷告紧紧相连,必须同基督结合一体才能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同基督结合一体就意味着互相体谅,共同分享。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难存在……当我从街上带回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时,给他一盘米饭,一片面包,我就能使他心满意足了,我就能驱除他的饥饿。但是,如果一个人露宿街头,感到不为人所要,不为人所爱,惶恐不安,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贫困让人心痛,如此令人无法忍受……因此,让我们总是微笑相见,因为微笑就是爱的开端,一旦我们开始彼此自然地相爱,我们就会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了。
 
 

No.3  人有静气,才有福气

 
素材标签 临大事有静气   品性  克制欲望
 
    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人无古贤。”疫情当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有些人恐慌如热锅上的蚂蚁,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听风就是雨,不断给别人添乱。而有些人,主动自我隔离,待在家里,拒绝一切活动,让病毒失去扩散的机会。
 
角度一:人越自私,谣言越横行。俗话说,“谣言起于惑者。”所谓“惑者”,是那些把无稽之谈当做事实传播的人,缺乏反思和质疑的人。当他们听风就是雨,以讹传讹,不断制造恐慌时,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病毒。1月31日,当李兰娟院士提出,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播,主人要管好宠物时,马上就有人断章取义,把原话曲解为“宠物也会感染新型肺炎”。 于是,一只只无辜的宠物,被人从高楼上扔下,惨死街头。鲁迅曾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先不说宠物是否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当当是这种血腥的自私行径,便令人发指。有人冷静写文说,“当听说病毒会传人时,难道那些人要去跳楼?”谣言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从来都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一切的行为,只求避免惹祸上身。
角度二:不添乱,就是造福,健康是一种责任。对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最特别的春节,没有走访亲戚的喧闹,而是在网上拜年,为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可是,偏偏有人不信邪,聚餐后感染上病毒,成为行走的“感染源”。
不幸的降临,概率有大有小,可一旦发生,不就是百分百?1月28日,湖南永州5人聚餐后,确诊为新冠肺炎。1月29日,安徽合肥的一场同学聚会,6名参与者同时确诊感染上肺炎。于是有人呼吁:少吃一餐饭,亲情不会断;聚一起吃饭给社会添乱。所谓责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的;不仅自己要劝戒亲戚朋友少出门,自己也要严于律己。俗话说,“唇亡齿寒。”一个人的安危,也是身边人的安危。戴上口罩,不管有病没病,都好好“隔离”,可以遏制病毒的“魔爪”再次伸展。健康是一种责任,绝不是说说而已。只有自己健康了,不给身边人增加隐患,才能造就福气。
 
心不静,欲则强
   俗话说,“病从口入。”殊不知,“病”也从口出。这次的疫情,只是因为某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让全国人为其买单。几千年来,我们已经拥有数不尽的食物,却仍有人对其他物种“虎视眈眈”。“我吃过你没吃过的,我见过你没见过的。”仿佛这是一种绝大的荣耀。本来,野生动物中携带的病毒,与我们没有任何交集,只因为人的猎奇性,打破了这一规则。大自然当然很“记仇”,给人类的惩罚是“互相伤害”:一人得病,家人受累,全国人不得安稳。
   古人说,“心不静,欲则强。”欲念的产生,都是因为内心的躁动,把攀比、夸耀摆在生活的前头,把放纵当成了自由。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不是因为“权利”,而是因为克制:管好自己的嘴,不仅仅是“忌口”,也要“戒多言”。不该吃的不要轻易尝试,不确定的不要急于说出口,想想别人的安全,某种程度“掌控”在自己身上;因此,自律也是对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负责。2003年的“非典”,这次的肺炎,无不是在警告我们,人类不是无所不能的,恰恰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根本。
   《道德经》有言,“不知常,妄作凶。”灾难面前如何自救,老祖宗早就指出了明路:与大自然和平共处,不轻易越界,以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祸福相依。正是一次次的灾难,让我们明辨了是是非非。无数人的舍己度人,就是最响的警钟;加强每个人的敬畏之心,人类才不会自取灭亡。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 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 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人与自然
No.1  学逆行者,做自律人
素材标签 绿色生活  勇气  自律  底线
 
素材一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做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尊敬生命、爱护自然。
素材二
不久前,北京13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武汉医疗队启程。临行前,一位丈夫依依不舍,送别身为医护人员的妻子。“相识20载,今日送你出征是我最艰难的决定。虽然忧心,但我更有信心!”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康,多少“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无畏出征,扶危渡厄——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向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致敬!祝福“白衣天使”们平安凯旋!
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鏖战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为生命接力星夜驰援运送医用物资火车司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相关部门和地方迅速行动,一场疫情防控战正在进行。
 
角度一不得不再提敬畏自然。SARS疫情的出现,让很多人对野生动物传播传染病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加了防范意识,并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各地相关部门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但是时间一长,人们似乎忘记了当年的伤痛。17年过去了,吃野生动物的陋习还没有彻底改变,导致再次出现了新的疫情。一些人或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是为了猎奇,抑或是为了炫耀,猎杀、饲养、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屡屡发生:有人猎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后在网上晒自己的成果;前不久一则新闻报道中提到,哈尔滨通河县某镇政府食堂存放着熊掌、狍子等野味;把猕猴、小浣熊、猫头鹰、松鼠等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此次疫情中提到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鸵鸟、孔雀、竹鼠、狐狸、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被明码标价售卖,令人触目惊心。 
角度二何以为勇?人们常用“大智大勇”来夸奖一个人的非凡才能,到底何谓“勇”?是敢于面对困难,还是敢于面对邪恶势力,抑或是战胜自己的怯懦?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之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离开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的铁栅栏中横冲直撞,用尖锐的笔锋揭露极权统治下的群体之恶。他们都是不畏强权、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敢于与时代“唱反调”,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抗疫阻击战的大旗下,“逆行者”“后勤者”“留守者”正是这样一群有勇气的人。作为知识分子就应直道而行,勇于打破沉默。
角度三守住底线,绿色生活。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不单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不仅造成越来越多曾与人类相伴的物种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还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从地球生态链来看,只有野生动物健康、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才会健康,才会有未来。不管是当年的SARS疫情,还是此次新疫情,都明确告诉我们,必须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内容丰富,多种多样,但就当下来说,不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就是一条底线。我们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审视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从改变自身做起,让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成为社会的主流。
 
真的勇气
布鲁诺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贝多芬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挑战命运的勇气;屈原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为国投江的勇气;戚继光是勇敢的,因为他拥有上阵杀敌的勇气。
不光是轰轰烈烈的大事需要勇气,日常小事中也蕴含着勇气。坦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需要勇气的;向师长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需要勇气的;走上讲台毛遂自荐,这是需要勇气的;甚至独自走一段黑路,独自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钦佩鲁迅先生,因为他敢于向黑暗的社会宣战;我们敬爱毛主席,因为他敢于在枪林弹雨中拯救中国;我们崇拜海伦·凯勒,因为她敢于与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无声的世界搏斗;我们赞美王昭君,因为她敢于独自出塞,去那天寒地冻的边疆完成民族和平的使命。我们对他们的钦佩、崇敬、爱戴,归根到底都是对勇气的歌颂。
但,这里所说的“勇气”并不是指匹夫之勇,不是指赳赳武夫的力气之勇。真正的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能独自越过困难堆成的高山;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克服生活的磨难;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成为命运的主宰,扬起胜利的风帆。我们歌颂勇气,赞美勇气,同时我们真诚地呼唤勇气。老人被歹徒刺伤,围观者无一上前救助;小孩溺于水中,周围的人却视而不见;居民楼失火,旁观者指指点点,却都不上前帮忙……这些事实让我们痛心于人性的冷酷,勇气的沦丧。但,我坚信,只要有人存在,勇气之花便不会枯萎。
疫情不止,我们不散
 他们用最美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生生不息。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奔跑——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安全的后方,而是去往最危险的战场。他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用自己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 
“疫情不止,我们不散”。一位疫情“红区”90后护士的话语让无数人感动泪目。大灾当前不退缩,越是艰难越向前,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逆行者”,更是我们心中最可敬的时代英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各地方各部门的快速跟进到专家医生的全身心投入,从城市之间的守望相助到民众之间的相互鼓励,从企业的物资捐助到个人的关心帮助,还有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抗击疫情的党员医生“突击队”、帮助搬运物资的“志愿者”、瞒着家属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疫情面前,无数“逆行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组成了一道铁壁铜墙,将病毒挡在身前,守卫着身后人民群的众健康与安全。疫情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但却生死攸关的激烈战斗,是一场只能打赢、必须打赢的决胜之战。其实,逆风而行的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还有很多的人要么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要么毅然放弃春节假期、投身到战“疫”队伍中来。所有的努力基于人,所有的信心源于人,所有的成效来自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医疗救治、媒体发布、交通管理、肉菜供应、物资保障……不管是抗击疫情的哪一个环节,正坚守在岗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逆行者”。正是因为他们在自身岗位第一线的辛勤付出,抗击疫情才有了走向成功的基础。爱是担当之责,亦是奉献之歌。疫情“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是时代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他们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汇集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暖流”,构建起抗击疫情“钢铁长城”。这样的付出与牺牲,大家永远铭记。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冲在前,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就一定能战胜病毒,赢得胜利,也一定能共同守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和平年代没有硝烟,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考验着每一个人。
这些天,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这座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湖北武汉。面对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武汉毅然关闭离城通道。
武汉人民正在用爱建设这座城市。“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我依然爱她!”公益歌曲《武汉伢》击中无数武汉人的泪腺。当疫情笼罩江城,当熟悉的街道变得冷清,武汉人民没有慌乱,他们豁得出来、顶得上去,担起了该担的责任。
面对疫情,身患绝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不下火线、与病毒赛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张旃写下“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的现代版“与夫书”;无数封“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上印着鲜红手印;无数人“连轴转、白加黑、纸尿裤、就地躺”……这些冲锋在前的白衣勇士,是武汉“最美逆行者”。面对疫情,270多名工人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带领上千名工人昼夜奋战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生产和服务抗疫产品的企业员工加班加点……各行各业守望相助,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面对疫情,大多数武汉群众顾全大局,主动选择“留守”,自觉居家过一个“安静”的春节。
因为爱这座城,武汉人民克服了很多困难,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打响过辛亥革命第一枪,经历过抗日战争时“保卫大武汉”的烽烟岁月,迎战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艰难险阻铸就了武汉人“用身体筑城墙”“人在堤在”的勇敢刚毅,涵养了“不服周”(指不服气、不甘心)、“不信邪”的倔强顽强。所以,如今即便疫情严峻,即便困难重重,武汉人也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压垮。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爱温暖了这座城市。虽然武汉按下“暂停键”,但武汉人民并非孤军奋战,全国人民是坚强后盾。截至1月28日晚,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29个省区市及3支部队的52支医疗队6097人的“援助大军”驰援湖北;截至1月30日,湖北累计收到615.43万件捐赠物资。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直播画面,每天吸引数千万观众发出“武汉,加油”的集体呐喊……有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再寒冷的冬天都会过去。
回溯历史,从曾经席卷全球的疟疾、伤寒、霍乱、鼠疫、天花,到本世纪开始流行的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登革热、埃博拉,人类文明史,就是与疫病不断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更是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疫病、外来侵略等艰难困苦中锻造出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精神禀赋。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理性、更加智慧,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的前进步伐。
钟南山院士几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我们坚信,只要继续秉持科学和理性精神,只要继续紧紧依靠包括武汉人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群防群控,武汉就一定能过关,中国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古代时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亦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近日,河南大学生闫啸天在自家门口掏鸟窝被判刑10年半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司法部门最终如何裁定这个判决,更进一步思考:在野生动物保护上,政府、社会、法律和个人都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该怎么做?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而且有独到和成熟的经验、做法。我们不妨来看看,在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做的。
  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和法令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所以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后来,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详细地记述了周代管理山林川泽官员的建制、名称、编制及职责等。周代设地官,地官大司徒是政府官员中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重要。他分管农、林、牧、渔等生产部门。而下属山、林、川、泽的官吏分别称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并按山林川泽的大小制定了大、中、小三类机构,及员工的数目编制。可见当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是相当健全的,其职责也很明确。周以后的朝代多数也设置了虞、衡等机构来管理山林川泽等,以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其中专管禁猎政令的职务叫“迹人”,由“迹人”设立界限、禁令,派人守护。凡田猎者都必须听从“迹人”的命令。规定禁止捕杀幼兽,摘取鸟卵及使用有毒的箭射杀禽兽。
  那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也有了雏形。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说:“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于违反保护规定处罚更是残酷。《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逐步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的一次成功野保行动
  春秋时期,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较深的认识,人们参与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高涨,所以才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国语·鲁语上》记载了一个“里革断罟匡君”的故事。说的是鲁国宣公很爱玩,不顾时令,在夏天的时候,他带人去泗水泛舟撒网捕鱼。这事让大夫里革知道了,里革不顾君主情面,将宣公的渔网割断,扔到岸上,不仅如此,里革还对宣公讲了古代保护野生动物的制度。他说:“古时候,大寒以后,冬眠的动物便开始活动,水虞这时才计划用渔网、渔笱,捕大鱼,捉龟鳖等,拿这些到寝庙里祭祀祖宗,同时这种办法也在百姓中间施行,这是为了帮助散发地下的阳气。当鸟兽开始孕育,鱼鳖已经长大的时候,兽虞这时便禁止用网捕捉鸟兽,只准刺取鱼鳖,并把它们制成夏天吃的鱼干,这是为了帮助鸟兽生长。当鸟兽已经长大,鱼鳖开始孕育的时候,水虞便禁止用小渔网捕捉鱼鳖,只准设下陷阱捕兽,用来供应宗庙和庖厨的需要,这是为了储存物产,以备享用。而且,到山上不能砍伐新生的树枝,在水边也不能割取幼嫩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小兽,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捕虫时要避免伤害蚂蚁和蝗虫的幼虫,这是为了使万物繁殖生长。这是古人的教导。现在正当鱼类孕育的时候,你却不让它长大,还下网捕捉,真是贪心不足啊!”
  你还别说,鲁宣公听了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里革是为了帮助自己改正错误,要把这个破网保存起来,作为教训,时刻警醒自己。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则早已尽人皆知。正因为大臣都敢管违反禁令的国君,国君也能承认错误,野保行动才获得成功。
  汉代颁布最早的保护鸟类法令
  到了秦汉时期,法令不断完善,对于进一步保护野生动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秦代虽然不像周代那样设有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但是也有了一些较为详尽的涉及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而秦代又以“严刑峻法”著称,让保护作用更具刚性。在《秦律十八种》中有一部《田律》,虽然主要讲的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但是其中一系列规定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特别是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其中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田律》中保护的对象包括树木、植被、水道、鸟兽、鱼鳖等,并对捕杀、采集的时间和方法也做了具体规定;对违反规定者还明确了如何甄别情况进行处理的办法,体现了法律易于执行的特点。因此可以说,《田律》是我国最早的生态环境保护法。
在汉代,山林池泽等国家自然资源是受到政府保护的,平时严禁随意采伐,只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才由皇帝下令开禁,以使百姓获得救灾活命的物资。所以汉代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得非常好。汉代还有专门的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法令。据《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通过这条法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大批迁徙的五色鸟,不准坏鸟巢、掏鸟蛋,甚至飞石打鸟,规定得十分明确,便于执行。因此也可以说,这条法令是我国最早的保护鸟类的法令。由于汉政府保护得当,到了第二年春,大批鸟类又一次云集都城。
  宋代一条野保法令执行了200年
  唐宋时期,对于野生动物的认识和保护不断深入,尤其是宋代曾有一条法令执行了200多年,可见野生动物保护深入人心。
  在唐代,出了一个著名的公主,她是因为穿了百鸟裙而蹿红的,因此她应该是史上最不保护野生动物的范例。她就是唐中宗在位时的安乐公主。她爱穿百色鸟毛织成的裙子,而且在当时引领时尚,一时众人纷纷效仿,各种珍禽飞鸟被捕捉殆尽。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色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在裙中。自安乐公主作毛裙,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好一个采捕殆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奢靡之风已危及禽兽安全!到了唐玄宗即位后,他接受了宰相姚崇、宋璟禁奢靡的意见,于开元二年(714年)七月下了《禁珠玉锦绣敕》,并对一些奇装异服采取措施,能染色的,“听染为皂”,无益于时的,“并焚与殿前,用绝竞争”。而对于违者“决杖一百,受雇工匠,降一等科之。两京及诸州旧有官织锦坊悉停”。从此采捕百色鸟兽之风渐息。可见社会风尚淳朴,才是野生动物之福。
  宋代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专门在工部下设虞部,掌管山泽苑圃之事。而且,宋太祖于建隆二年(961年)下达了《禁采捕诏》:“王者稽古临民,顺时布政,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这个禁令是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生长期采捕的,不仅要求明确,而且最大的特色是法令的延续性,强调此令固定下来,每年都要重申发布予以执行。
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又颁布了《二月至九月禁捕诏》,其中规定“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并要求“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置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这一诏书在前面的基础上,更要求基层官吏主动抓捕违禁者,并写在墙上扩大宣传,影响民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徐松《宋会要辑稿》载,到了南宋高宗时期,他仍然记得这一诏令,他说:“比得太宗皇帝尹京日、禁断春夏捕雏卵等榜文,训饬丁宁,唯恐不至。”并说,“今付三省可申严法禁行。”可见一条法令,被延续了200多年,表明了大宋的野保决心和力度。后来大宋王朝还出台了禁捕青蛙、禁食重点保护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为服饰等法令。
  明清皇帝拒食用野生动物制品
  在封建社会,王朝统治者们的奢侈与爱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或者破坏起着重大的作用,即所谓上行下效。
  明清时期,也有部分统治者身体力行,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尤其从自身做起,示范天下。《明史·食货志》载:“明初,上供简省。郡县供香米、人参、葡萄酒,太祖以为劳民,却之。仁宗初,光禄卿井泉奏,岁例遣正官往南京采玉面狸,帝斥之曰:‘小人不达政大体。朕方下诏,尽罢不急之务以息民,岂以口腹细故,失大信耶!’”由此可见,玉面狸是当时供皇宫馔食用的一种野生动物。玉面狸在当时也属珍稀野生动物,如果皇帝带头食用,还不带动全社会的跟风!明仁宗皇帝这一斥不知救了多少玉面狸的性命。还有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多次放生野生虎、猫、鹰、山猴、鸽等,并禁止各属国进献珍禽异兽。
  清代皇帝也有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等的诏书与禁令。顺治皇帝听说广东采珠之风甚盛,危及了百姓,于顺治四年(1647年)冬十月下令禁止;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一年(1712年)五月,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雍正看到各地特别是广东进贡到宫里的象牙制品日盛,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滥杀大象而取得的象牙,颇有感慨,于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谕旨大学士等:“朕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实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蓆,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者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具体尚小。今制为座蓆。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靡之端矣。等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制造之风,自然止息矣。”这道谕旨表达了雍正对野生动物的仁爱之心,同时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象牙制品的禁令。
  以史为鉴,做好野生动物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而对此,人人有责,绝没有旁观者!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人民日报评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你们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开门见山,引出观点,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湖北全省和全国各地包括军队在内的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义无反顾、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以身殉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患者带来希望、带来光明,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他们不愧为最美的天使、真正的英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引用事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英勇形象呼之欲出】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挺在一线、连续奋战,体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彰显了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张扬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当中,人们看到了“90后”“00后”群像,特别是驰援湖北的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不怕苦、不怕牺牲,勇挑重担、经受考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以英雄壮举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榜样。【引用事例,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顽强品质呼之欲出】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医务人员健康是战胜疫情的重要保障,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爱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他们,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临时性工资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确保大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另一方面强调,我们必须保护爱护医务人员,使得全文完整】
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