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教研室

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16 10:36:54浏览次数:3901

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新乡市一中     李红梅

一、2010年宁夏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

1、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教教材,而是运用教材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句话,历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合作共同发掘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通观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在试题中得到全面呈现。其表现之一是相当部分试题使用的材料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命题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漫画所反映的信息;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3题百团大战;34题中苏关系的变化;35题甲午战争;40题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英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45题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认识;46题二战后东京审判中各国围绕法官座次问题展开的斗争等等。上列试题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知识点,但命题使用的材料远远高于教材的史实阐述。其表现之二是部分试题基本脱离教材。如28题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44题唐代盐法改革;47题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等在教材中就没有相应的知识点。与2009年历史试题相比,今年的历史试题在使用材料上脱离考纲和教材知识点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种命题倾向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花功夫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只要学会分析和提取材料信息就足以应对高考了。

2、继续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

就选择题而言,题干中所给的全新材料本身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25题考生要找到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弄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8题只有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才能选出正确答案;30题仔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相对封闭落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早于日本;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说明这时的日本全面学习西学,取得巨大成功,从而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就不难理解引起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31题成立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代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方向,但从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构成看又体现了传统教育的某些特点,这表明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32题要抓住材料中提及的“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关键信息,并由此判定这份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困境被迫实行余粮收集制。33题要抓住侵华日军报告中提及的“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这一关键信息,并据此判定侵华日军的报告是针对共产党八路军实行的游击战而提出的。可见,该题的答案应是百团大战而非平型关战役,因为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发动的战役,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35题中日双方对于甲午战争丰岛海战的不同解释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另外,选择题设置的干扰项也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含量。要排除干扰项,一方面,考生要搞清楚干扰项与题干材料所表达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如25题干扰项B项“更有利于皇帝集权”和C项“制度法令的统一”都是对郡县制历史作用的表述,因而与题干要求无关。干扰项A项“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但却是皇帝的属民,这种情况是君主专制条件下“家天下”的表现。所以,A项的表述也与题干要求无关。31题的干扰项A项“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和B项“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题干材料表达的信息。34题干扰项B项“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不再签订结盟条约无关;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以后的事情,也与题干要求不符。另一方面,考生还要弄清楚干扰项和正确选项之间的关系。如30题干扰项A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和B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正确选项C项“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都是引起与西学相关的词汇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原因,但相比较而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又是导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和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引起“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以外,考生还要能鉴别某些干扰项本身就是对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如27题干扰项D项“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30题干扰项D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4题干扰项A项“中苏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等表述都不是对历史事实的正确阐释。

3、试题突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要求

人文素养的涉及面很广,它应该包括历史、哲学、地理、艺术、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今年的历史试题突出了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如24题把西周的封国与今天各省、自治区的简称巧妙地结合起来。该题不仅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而且也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26题实质上是对古代哲学知识的考查;35题涉及如何对待史料,因而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40题材料分析题摘录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其中设问(3)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劳动者的人身是自由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雇佣劳动才能转化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见,命题者对考生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

二、应对明年高考的策略思考

1、强化基础教学,夯实知识基础

今年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甚至有的历史教师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复习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没有必要花功夫掌握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成功应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总体来看,今年的历史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没有削弱。如24题考生要正确选出今天省、自治区的简称源自西周哪些封国的国名,就必须掌握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国名;25题要选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搞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9题要准确判断漫画所反映的信息,除了要注意漫画的文字提示外,“1782年”这个历史时间对本题的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当时美国独立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直到1783年英国才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因此,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应是D项“英国愿与美国和解”。除上列各题外,31题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3题百团大战、34题中苏关系的变化等选择题的解答无一不与基础知识有关。就材料分析题来看,40题的三个设问、45题的第(2)问、46题的第(1)问除根据相关材料外,都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见,历史基础知识在问题解答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成功应考仍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通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缺乏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认识,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新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编写历史的方法突出了与国计民生和现实社会相关的主干历史知识,但也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许多学生学完历史后,却搞不清楚中国古代先后经历过哪些朝代,也搞不清楚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时序的混乱必然制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拿今年历史试题29题来说,该题依据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而命制,可是新教材对这段历史的阐述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是个知识盲点。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靠机械推理甚至胡乱猜测了。这说明,高中历史教学如果以本为本、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体例进行教学,肯定是难以适应新高考需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近几年,在指导备考中,我的做法是:

1)第一轮复习力求讲深讲透,旨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必修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教材把重点放在对代议制的介绍上,而对代议制确立的经过,特别是代议制确立前欧美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轻描淡写。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仅仅按照教材怎么安排,就怎么讲,这样的简单处理势必会造成知识盲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盲点会越积越多,最终想补救也没有机会了。

2)第二轮复习打破教材的专题体系,代之以通史体系,旨在于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较为完整的认识。如中国古代史可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六大时期复习相关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习;世界通史依据先后顺序,可做这样的内容编排: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

3、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训练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习惯做法是从知识内容的分析到练习题的解答,全部都由教师自己承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做法是应对以考查知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高考的产物。自2002年宁夏实行“3+小综合”的考试模式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历史高考越来越强调历史材料在问题解答中的比重,即很多设问不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而是要在材料中去寻找答案,这就大大强化了对学生处理材料能力的考查。另外,材料的运用不仅表现在材料解析题中,而且越来越多地引入选择题中,几乎成了道道试题见材料、历史材料主宰一切的局面,更何况高考试题引入的材料大都是我们平时教学没有也不可能见过的新材料。在历史高考已经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备考复习再继续沿用传统的由教师一手包揽的复习模式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因为教师讲得再好,那终归是教师自身的能力,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鉴于上述考虑,近几年,我在教学及备考复习中大胆地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训练。比如上练习课,所有的问题由学生轮流去做,教师只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指出学生分析中存在的缺点,并解释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不事先给学生指定题目,所以上课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该做哪道题;二是顾及面子是人的心理活动。由于担心在众人面前丢面子,所以学生必须在课前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认真积极的准备。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并从中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关于选择题的做法,学生一般都能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1)重视对题干所引材料的分析,并从中找到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点;

2)能够根据设问的要求对四个选项进行鉴别。我在点评中强调,要想找到正确选项,首先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要搞清楚每个选项所指何事,还要判断选项的表述本身是否正确;

3)能够抓住题干和选项中所给的时间,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比较,选出正确答案。至于材料解析题的做法,经过训练,学生也能注意到以下几个解题步骤:

1)判断材料。首先看材料的出处,由此判断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果根据材料出处无法判断,就只有根据材料本身去判断了。这时候从材料中找一些与所学历史相关的关键字、词、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现在试题中还包括一些历史图片、漫画、地图之类的材料,判断时也要注意这些材料的出处、文字说明等信息。 

2)分出层次。为使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表达的思想,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对材料分出层次。有的材料比较简短,可能只有一个意思,大多数材料表达了多种意思。有几个意思,该材料就有几个层次。 这样做,目的是训练学生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包含的信息。因为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着他们解决问题的程度(这一点也是学生分析和处理材料比较欠缺的能力)。 

3)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好坏,除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外,还取决于学生审题的准确程度。审题的关键是搞清楚问题要求回答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回答。纵观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a.依据某某材料指出(概括、说明、归纳)什么;

b.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归纳、指出)什么;

 c.依据某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归纳、指出)什么。

  教师要告诉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设问方式非常重要,因为设问方式实际上规定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如果设问方式提示依据某某材料如何如何,就意味着答案就在该材料中,你只管这个材料即可找到答案;如果设问方式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如何,那就根据你所判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回忆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即可。教师在指导备考时经常关注这些细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答题思维品质,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