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教师必须有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正是因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为教师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的众多良好习惯养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
记得有一年春节晚会,有一个小品也是讲互换位置的。不过是儿子和爸爸互换位置。结果,儿子在扮演爸爸的时候,把以前爸爸是怎样教训儿子的模样活灵活现的演绎了出来,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想到我们的教育,其实,作为老师和学生又何尝不能互换位置,换位思考呢?
老师常抱怨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换一个位置,让老师来完成学生的作业,会有何感受呢?也许,很多老师再也不会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了,再也不会批评学生作业质量不佳了。
老师常不理解自己在上面苦口婆心,口干舌燥,为什么台下是昏昏欲睡,启而不发?如果换一个位置,让老师坐在台下听着这样一堂堂长时间的“政治课”,“说教课”,会有何感受呢?也许很多老师都会从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入手,牢牢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中吧!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换位”。这样做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假如,我们做为老师能够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是和谐融洽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
一、 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网在3月8日发布了这么一条信息, 近日,平和育才中学组织高二、高三年段教师参加“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第一轮的考试。这真不失为一种教师体验学生心情,把握考试方向,通过换位来体验学生感受的一种好方法。
有教育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经历过多种学生角色,有着亲身的体验,眼前的学生就是某个时间段自已的再现,清楚“自已”真正需要,知道教育“自已”方法,才使他们更容易走近学生,才使他更容易成为好老师。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也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教师就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因素。比如,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可能是问题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学生认为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启发诱导,以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 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我们走进学生的人群中,就不难听到一些凭主观想象不到的一些学生的心声,它可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更准确地换位思考。它可以使你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使你很快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好老师。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育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但从学生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要排除交流的障碍,就需要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比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时,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说,培训的第一堂课,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是学生画的画,画面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一副神往的样子。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是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从此,她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还常常说这样一句话: “要求学生做到某种程度时,首先要问一声自己能做到吗?”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当学期末进入了复习阶段,课堂上老师心情不好的机会多了,原因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平时高了,认为自己都懂了,优等生感到乏味,后进生疲于应付。面对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在一起听课,如何在课堂上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真的是值得每位老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像孙蒲远老师一样换位思考一下,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脑更要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我们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题而开展,换位思考正是体现了这一核心,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应多为学生考虑一点,从学生的内心感受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
学生退步了,教师不应一味地责备,而要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品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学习的沼泽地。
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而发展学生个性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快乐,就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讲起话来“三分为真,七分为假”,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谈话的对方(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制等。这时,学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二是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三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而说谎;四是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五是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说谎,宽容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真相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讲真话。
另外,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受心理情绪影响的。情绪反常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不举手,不回答任何问题,易发怒、不合群等。这时,教师要多理解体贴他们,要以人为本,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帮助他们吸取教训,为他们排除困扰。
总之,换位思考是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已;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