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校友在线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在线 / 联谊活动/ 如暗得灯,如饥得食——杜常善(57级毕业生)
联谊活动

如暗得灯,如饥得食——杜常善(57级毕业生)

发布时间:2010-10-09 09:40:40浏览次数:3529

  学生花五分钱买个小洗脸瓦盆,一用就是三年。洗衣另有池子,还有水泥搓板可用,方便得很。学校经常组织运动会和文艺晚会。我们那一届高三语文课外小组,在王慕曾老师指导之下,还排演了话剧《阿Q正传》......  
                                 如暗得灯,如饥得食
                           —母校新乡一高学习生活慢忆
                                                  1957届 杜常善
        母校培养我拼搏的精神
    人到老年就要常常回顾往事,反思经验教训。笔者现年七十有五,与一般老年人一样常常回忆过去,做些反思。反思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说一点:即在业务研究学问追求上结出了一点点成果,这点成果是没有预计到的,是在一个暗胡同里凭着一股拼劲瞎摸得到的。这股拼劲来自哪里呢?认真的说,它来自高中三年母校对我的培养与教育。
    一九五四年秋进入高中的第一个月,我就被选拔为班委会体育委员,被体育老师李菊生、冉崇远先生选入校篮球代表队、排球代表队和体操代表队(选入田径队是后来的事),团支部又吸收我为共青团员。入学前在初中还是小有名气的“淘气学生”,怎么一个月不到就完全两样了呢?我的体验是母校先进的教学思想、完整的教学制度、配套的教学设施和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校风使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弄得好就成了人才,弄不好就成了“劈柴”,甚至成了废材。人的青少年时代,求知欲与发育力最为旺盛。这时如果将之引入轨道就会健康地发展、成长,繁殖就要误人子弟。初中阶段回忆起来烦恼最多。由于日常功课比较轻松,无事可干就比赛看小说,看谁看得快。日记没啥写,就写“愿当个看小说家”。自己随便写写,课班主任却非常认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新鲜,在讲台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一通。你写个篮球比赛挑战书,用上一句“毛主席‘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导”,教导员一看,大逆不道,随手就撕掉了。走到寝室里,熄灯钟一打,一句话也不能说,因为教导员在门口盯着,老师和学生不是出于疏导和被疏导的关系,二是整天处在被老师围追堵截之中。到了高中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一天两节课外活动,一节体育活动,人人都得参加,一节文娱活动,自由参加。男生星期天洗澡,学生会生活干事负责安排各班洗澡时间。学生花五分钱买个小洗脸瓦盆,一用就是三年。洗衣另有池子,还有水泥搓板可用,方便得很。学校经常组织运动会和文艺晚会。我们那一届高三语文课外小组,在王慕曾老师指导之下,还排演了话剧《阿Q正传》,使有特长的同学们大展其才。不管哪个方面都安排得井然有序,你还有什么借口“淘气”呢?
    高中是我学生时代最快乐的学段。最主要的因素是两位体育老师发现了我的特长。他们的发现调动了我一心向上的积极性,培养了我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我一米七一的个头,十二秒七八的速度,弹跳力又不好,可硬凭着拼搏精神上了跑道,并获得1956年200米低栏市第一名,1957年110米高栏市第一名(成绩十八秒五),为学校争了光。我们那一届篮球队队员没有虎将,书生气十足,温良恭俭让,在训练时动作常常不到位。这时李老师便高声呼喊“去拼”“去抢”。就是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在1957年全市篮球比赛中,一中一路顺风,最终战胜消防队取得冠军。在频繁的体育竞赛中,我们学得了竞争与拼搏精神。
    母校培养了我拼搏精神,自然是我日后工作深受其益。不管是在地区教研室,还是在县教研室,还是在学校,其条件都很差,对我的研究都很不利。但是不管条件如何,研究总是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取得个人比较满意的成绩。这成绩的取得与母校的培养大有关系。
      段佩衡教我们语文课
    高一年级语文课由段佩衡老师担任。但老师刚送走一届高三,深愿打头再来,于是就当了我们的老师。先生大学中文系毕业,且是门里出身,听说他父亲是大学教授,大家对他肃然起敬。当时还很年轻,不过三十来岁。中文系毕业大都喜欢文学,而不喜欢政论文。段老师于此尤其突出。解放后的语文教材,都很强调政治性,一本书的开头都要编上一篇政论文。我们使用的教材就是如此。开学伊始,段老师第一节课,不讲教材首篇的政论文,而让我们翻到教材的后边叶绍钧(圣陶)的小说《夜》。先做了介绍,作者及作品内容。接着就做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方面的分析。条分缕析,头头是道。老师讲得有劲,学生听得有趣。听到关于棺材的十七、十八的描写,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课后都说段老师讲得好。文学作品讲得好,而文言文讲得更好。他讲文言文,是一个字一个字讲解清楚,再一句一句讲,再口译一遍。翻来覆去的讲过了,差不多我们都会背了。段老师很重视讲课,很少对学生进行批评。一次一位姓张的同学,可能是作业答错较多,便对他狠狠批评一通,弄得很吓人的。可惜的是他只教我们一年,就被调到大学里去了。现在回忆起来,段老师的文言教学方法好,使我们终身受益。高一学过十篇文言,到高三复习时十分容易,不少还会背,而高二高三学的却很感困难。尤其是高二《五人墓碑记》,不要说背了,就是读也读不顺口。教学文言要重视背诵,只串讲一遍就万事大吉不行,必须反复多次的背诵,识记在心,才能终身受益。康有为能背全部杜(甫)诗,夏承焘能背《十三经》,曹聚仁曾将《诗经》通背过九次。他们成为一代大家,与当年背诵经典分不开。可惜当代教育家在此失误了。不学或少学文言,不背书,只强调理解,强调举一反三,这是不行的。笔者退休以后,做古诗今用专题研究,遇到毛泽东早年用一条横线上加一条弧线表示“半壁见海日”诗意,以应敷图画老师的例子,半天才找到“半壁”句是李白的句子,是我们早在高三就学过的。当年老师只串讲一遍,我们对照注释复习一遍,没有反复读背,随即就都还给老师了。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作文教学必须重视,议论文写作必须过关。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单独招生,我们全军覆灭的教训,不可忘记。
      高一丁班拔河全校第一
    一九五四年冬季,学校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先是年级内比,后市年级间比。高一丁班一路捷报,最后战胜高三甲班,取得全校冠军。“怎么高一新生战胜高三老大哥?”对此有人感到愕然。又有人说:“还是农村学生力气大”,把小弟弟取胜的原因归结为“农村学生”。笔者当年是高一丁班体育委员,对具体情况有所观察,对此有些看法不妨说一说。
当年高一新生共有四个班。甲乙两班是本校初中部毕业生,丙班是市内二、三、四中毕业生,丁班是六中(校址在新乡县小冀农村)毕业生,上述说法由此而来。其实当时新乡城乡差别并不大。本来大家同住一个村庄,只是小学毕业以后一个进了市里,一个由这一个农村进入那一个农村。不管是在市里还是在农村,都是上学读书,情况大都一样。因此“农村学生”云云,缺少根据。那么高一丁班取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有两点。其一,高一丁班确实有几位身材并不高大,但结实有力,爆发力强,气壮如牛的,像赵金鼎、范文修、职彬、梁增孟等就都是的。其二,班主任刘成心是组织者,口号喊得响亮有力,且节奏分明。刘老师刚从农学院毕业,年轻气壮,声音震天价响,于是多个分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怎不取胜?

    作者附白:1957年高中毕业至今已52个年头,健康状况不佳,写字已很困难。听说母校七十大庆,异常兴奋,遂有此小文产生,聊表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只是言不成文,十分无奈与惭愧。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