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改(数学篇)
发布时间:2014-11-16 09:45:55浏览次数:2200
我们的课改(数学篇)
新乡市一中初中部(南区) 崔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数学组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我们数学组对我校课改的一些真实的体会和粗浅的感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十分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课改使我们数学组悟出第一句定理“教师不仅仅是讲课”,那么还有它相应的推论“学生不仅仅是做题”。下面我就我们的这两条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不仅仅是讲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还认为教师仅仅是讲好课就行了,那么你就OUT了,我们讲课是对于所有学生的,而学生学习却又是个体行为。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合理的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课改使我们能够把学生当成我们学习的资源,在课堂上的个人展示又能够使我们寻找学生的特殊能力,课堂上的教师引导还能使我们的到学生的鼓励和支持,数学老师太神奇了!同时也能使我们了解学习不好的学生,课改把我们从三尺讲台上解放了,我们更能走下去,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作为老师,我要管住自己的嘴,杜绝言语霸权,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坚决不浪费时间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适当点播,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得到锻炼。
二、学生不仅仅是做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 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他的意思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做教师,甚至可以比教师教的更好。真的是这样吗?能行得通吗?我相信很多老师会和我有相同的疑惑。在课改的过程中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起初,将一整堂复习课全部交给几名优秀的学生来讲,我认为优秀的学生知识储备没问题,理解表达能力强,只要给出思路就能操作的很好。结果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台上的学生要么自顾自地精彩演说,成为一场脱口秀。要么时而紧张,自己明白词不达意,下面的同学一头雾水。经过周围老师的帮助和自己不断地反思,我开始有一点头绪。首先,课堂展示的实质并不体现在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的形式上,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讲课的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所以要把这一部分的每个细节都研究得更透彻,从能讲得清楚。要思考更多的问题,“哪里是重点,要详讲;那里易错,要强调;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哪些知识与这部分知识有联系。与其说这样去教,不如说这是在培养学生如何去挖掘学的本质,掌握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往我们反复教育学生如何做到真正会学,,现在放手让学生展示,会让学生自发的去训练自己会学的本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我曾尝试让一个月考卷子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解答过程,同时说出理论依据,发现这个孩子刚开始理直气壮,声音洪亮,但是渐渐自己变了,最后自己给大家鞠了一躬,我做错了。我对他上台讲解给予鼓励,同时让台下的学生针对他的讲解找出错误原因,从而让他们自己教自己如何订正这道题目,在课后相同题目练习中,效果相当不错。初中生从心理上反对权威,拒绝被灌输,但他们非常看重同伴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沟通关系。同时,作为同龄人他们的思考、理解、表达方式更有易于被其他同学接受,跨越了知识传授中的代沟,因此更入情入理,事半功倍。
最后,我们数学组得出的结论是实施课改,我们还需要“充电”,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新教材的知识面加宽了,我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的一道难题。但我们还是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和方式方法将得以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合格的课程改革实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