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管理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我的一中我的梦

发布时间:2023-07-20 10:12:31浏览次数:6320

1

  新乡市一中1984届毕业生,1978年至1984年,在一中就读初中、高中。新乡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新乡市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二级教授。

  1984年6月的一个傍晚,我躺在新乡市第一中学操场的绿草地上仰望星空,对着一轮明月做着自己美好的梦: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电视记者!若干年后,我还真的梦想成真,不仅成为了一名电视记者,还成为新乡市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二级教授、一个市级广播电视台的领导。

  2

  获评新乡市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

  3

  工作永远是主旋律

  一中和我的家庭也有着不解之缘:我的妻子、儿子以及两个弟弟也都是一中毕业的学生。如今,他们也都是所从事行业的佼佼者,有的成为中国好人,有的成长为央企高管,有的是区人大主任。

  4

  妻子宁晖、儿子王泽臣同为一中校友

  我是一中1985届毕业生,现在担任牧野区人大党组书记、主任。一晃毕业38年了,我看了我爱人文波写的纪念文章,他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如果真的需要我补充一点的话,媒人介绍我们谈恋爱的第二次见面,就是在一中的校园里,在那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应该说,我们幸福生活的开始就源于母校,感恩一中,感谢母校老师的培育。

  2011年我从一中毕业考上郑州大学,然后去悉尼大学读了硕士,现在一家证券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担任副总。我和父母都毕业于一中,对母校的感情可想而知。我在悉尼的时候,梦中经常萦绕的乡愁,用一首小诗可以概括:母校恩情心底藏,栽培恩泽永难忘。恩师教诲常入梦,一中草木总萦肠。

  永远忘不了,一中德高望重的教师群体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永远忘不了,一中学风浓厚的校园氛围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永远忘不了,一中辛勤培育的教育硕果在我们王家两代人身上绚丽绽放。

5

  弟弟王文海新乡市一中1988届毕业生,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988年,我从一中校园走进了北大燕园。我在一中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还成长为一中为数不多的学生党员。一中不仅教会了我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培养了我比较全面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如今我在中国五矿集团担任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部)部长并兼任集团公司直属党委副书记,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饮水思源,我深切感激母校的栽培,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携满天之桃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再创辉煌!

6

  弟弟王文洋新乡市一中1995届毕业生。新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先生亲传弟子。2022年获评“中国好人”。

  一中,我敬爱的母校,在您的怀抱里,我从无知变得善良,从幼稚变得成熟。在您的启迪下,我发现了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奋斗方向;在您的熏陶下,我坚定了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走出校门这么多年,我在新乡文艺舞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并荣获了“中国好人”称号。我要把自己努力获得的鲜花和荣誉献给您——我亲爱的母校!

  前不久,我和妻子偶遇新乡市一中王伟校长,当他了解到我对一中的深厚感情后,建议我为母校写点什么,做点什么。我说我还珍藏着母校四十多年前颁发给我的毕业证和三好学生奖状,还有我三十五年前为母校拍摄的珍贵电视镜头,王伟校长听后开怀大笑,然后一点也不客气地对我说:“捐给母校校史馆吧。”母校校长的话岂敢不听?回到家,我立马找出初中毕业证和三好学生奖状,看着发黄的证书和奖状,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回到1978年的春天。

  少年梦想

  当时我还是新乡市平原路小学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学生(当时小学是五年制)。有一天,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开心地对我们几个好学生讲:“省重点新乡市一中今年要招考初中生了,这可是文革后一中第一次公开招收初中生,你们可要争口气,争取考上啊!”老师的鼓励,加上我家就住在一中附近的钟表厂家属院,为了给父母、老师争面子,也为了自己上学近一点,我憋足了劲儿,最后不负众望考上了一中。

  7

  一中记忆(一)

  当时一中共招了六个初中班,因为教室紧张,我们的一年级上半学期是在破旧的大礼堂听课度过的,而且是三个班挤在一起上课。我在初一3班,我们1、2、3班是上午上课,4、5、6三个班是下午上课。每天上半天课、在家歇半天,我们倒也乐得其所。

  8

  一中记忆(二)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难以想象:当时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我们这么多学生在那么大的礼堂里,是如何能听清楚老师讲课的?难忘记,盛夏时大礼堂里蒸笼一般的汗流浃背;难忘记,寒冬时大礼堂四处透风带来的刺骨寒冷......虽然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当时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却大都是顶级配置:时任副校长郜济川老师为我们讲英语课,时任副校长赵继学老师为我们讲生物课,好几个特级教师为我们讲物理化学。这个待遇,对于一般学校的初中生是不可想象的。

  9

  一中记忆(三)

  这种苦中有甜的日子坚持了半年,操场北边的两层新教学楼建好了,我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室里,从此学习也走向了正规。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地理老师李新宇,语文老师是庄善英,物理老师是王千里.....他们是我们这群少年的引路人,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至今记得有一天,正当壮年的李新宇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课,突然晕倒在讲台上。幸亏当时有校医卢医生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10

  获评三好学生

  我们这一届之所以特殊,是在我们之后,一中就不再招收初中生了,我们就成了新乡市一中文革以后正规公开招考的唯一一届初中生了。至于很久以后的少儿班,以及一中扩大成三个校区有了初中部,另当别论。

  11

  我们这一届之所以特殊还在于,别看我们是一中的“嫡生子”,可是母校严格的质量要求却不近人情。1981年中招,我们这一届初中毕业生并没有直接升入一中高中,而是乖乖地和社会上其他初中的考生一样,报考参加了一中在全市统一组织的中招。我至今清楚记得:当时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我考上一中了》,我和王晓珉同学(现任市人大常委会选工委主任)得了最高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现在想来,我之所以能从事新闻宣传行业并能有一些建树,很多程度得益于这篇高分作文给我带来的信心和好运。

  12

  这次中考下来,我们这一届初中毕业生被淘汰了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初中的毕业优秀生如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组成了1981级新一届高中,一共分八个班,我在高一.七班。我们这一届高中已经改成三年制,于1984年毕业。我这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六年是在一中的校园度过的,对母校的感情焉能不深?

  梦回一中

  打开一台老式古董录像机,屏幕中,新乡市一中那个朴素大方的老大门映入了我的眼帘,看着成群的青春少年迎着阳光走进校园时的自信笑脸和轻松脚步,我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的一中。

  13

  1988年7月,我作为新乡电视台记者,和我台编辑乐思一起来到母校,为当时担任高二文班班主任的朱政华老师拍摄电视专题片《润物细无声》。乐思是高我三届的师哥,一中81届毕业考上复旦大学,之后来到我台工作。朱政华老师也教过他,所以我们俩都十分上心,后来,这部专题片还在省里获了奖。

  时隔三十五年,我好不容易在台里带库找到了1988年拍摄的专业磁带,可播放设备早已更新换了很多代,电视台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智能数字设备,老式录像机早就淘汰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仓库的犄角旮旯,我终于找到一台老古董录像机,打开机器把磁带放进去,老天保佑,磁带还能正常播放。

  14

  看着荧屏上三十五年前的母校模样,我感慨万千:那一排排苏式建筑风格的单层教室,见证了我们多少个一中学子的青春年华、悬梁刺股;那一张张和蔼可亲的老师笑脸,放飞了我们多少个一中学子的青春梦想、自我超越;那一条条椭圆形的操场跑道,记录了我们多少个一中学子的青春脚步、百米冲刺;那一个个简易的乒乓球台,演绎了我们多少个一中学子的你争我抢、挥拍对练;那一面面教室墙上的黑板报,留下过我们多少个一中学子的青春故事、班级风采......

  151617

  联欢会上

  在同学们的联欢会上,我看到学究似的朱政华老师竟然吹起了笛子,一向严肃的陈维老师竟然唱起了流行歌曲,文艺范儿十足的谭纪宁老师自然当仁不让,引吭高歌一曲《红高粱》引得学生满堂喝彩。毫不夸张地讲:新乡市一中的老一代教师真是德高望重、多才多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道尊严、桃李满天。他们时刻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18

  和姜艺(右二)老师在一起

  19

  和陈维(左一)、谭世奇(左三)、王崇善(左四)等老师在一起

  现在每每想起他们,总会觉得那么亲切,那么渴望再见见他们:形象气质酷似周总理的王慕曾老师,他挥拍打乒乓球的风采记忆犹新;气质儒雅的聂磊老师,他细致入微的物理讲学启迪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酷爱教学生写生僻字的范思忠老师,是我语文成绩优秀的领航者;讲起苏联十月革命绘声绘色的陈维老师,让很多学生明白了历史课也可以很有趣;经常把学生冷暖挂在心上的英语老师姜艺,她就像妈妈一样使学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还有数学老师谭世奇、化学老师张积海等等,算起来,这些老师都应该八九十岁了,衷心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平安。

  202122

  恰同学少年

  23

  再见一中人格外亲

  24

  岁月穿梭,征程如歌。弹指一挥间,离开一中已近40年了,但我时时都惦念着、牵挂着我深爱的一中。我坚信,母校明天会更好!

  2023年7月8日


联系我们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
网站首页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