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新乡一中东校区 张嫚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联系理解其作品内容。
2、反复诵读,通过环境的“冷”及词人的“寂”,把握词人的愁情。
3、赏析本词的艺术特色。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里,文坛都由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宋代,有位女中豪杰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光彩夺目!她就是要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走近李清照的《声声慢》。(板书)
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婚后早期生活优裕,夫妻感情笃深,常以诗词相唱和,并整理、收藏金石书画。靖康之变,北方沦陷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亦辗转南下,途中,金石书画毁失殆尽,赵明成因悲伤过度而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到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晚年。本首词就是她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像李清照的人生一样,她的创作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南渡为界,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之情,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一、初读,正字音
(1)请一个同学朗读这首词。
(4)全班同学齐读。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再读,识文义
(1)引导:《声声慢》中第一句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词的?
明确:寻寻觅觅(动作),冷冷清清(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心理)
(2)引导:作者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最后的心情怎样?
①寻寻觅觅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②冷冷清清:
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孤独。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孤寂。
板书:环境——清冷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内心——孤寂
总结:这句诗把诗人惆怅迷惘的动作、孤寂忧伤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冷清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环境“冷”,人物“寂”。
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作者是如何展开环境“冷”,人物“寂”的呢?首先看一个思考题(合作探究):
结合关键词具体分析,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环境“冷”和人物“寂”的。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下阕: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三杯两盏”点明酒量少,“淡”说明酒不浓,“晚来风急”表明天很冷,“不敌”,酒少抵挡不住天寒,从而更加凸显环境的“冷”。“旧时相识”,“旧识”说明之前见过,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相识的人已经不在人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孤单寂寞之情,呼之欲出。
总结: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环境冷清,再到看到北雁南来,清冷的氛围增加了作者的孤寂之情(环境烘托感情)。紧接着,词人把视线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下阕: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题(合作探究):
上下阕都写到环境“冷”和人物“寂”,这前后的“冷”“寂”,有何不同?
“无人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无心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独”直接点明人物“寂”。上阕依景写“寂”,下阕直接点明孤独,孤寂之情更进一步“更寂”。
“细雨”指明天气。上阕刮风,下阕下雨,寒风萧瑟,冷雨绵绵,进一步显现环境“更冷”。
词人从上阕到下阕,通过层层的铺垫渲染,环境越来越清冷,人物越来越孤寂,词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从而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另外一首词《武陵春》有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词人担心小船装不下自己的愁思,从而突显愁思之浓之重之深。本首词最后一句也是同样的表达效果,这境况不能用愁字概括,所以也是显出愁之多之重。
思考题:那么词人“因何而愁”?
由亡国到丧失,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她的愁就是:丧夫之痛,孀居之悲,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Qing新浪Viv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