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球史观
高三历史 李 刚
全球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评价历史事物和认识世界史特征时,应适度渗透这一观点。如在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时,不仅要看到殖民者掠夺的一面,更应看到世界联系的加强和对人类历史进程促进的一面。再如对殖民主义的认识问题,全球史观认为,在世界由分散向整体过渡的历史过程中,殖民主义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可以按照马克思“双重使命”的观点,论证殖民主义历史作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如对全球化的认识,也应看到其双重性。
全球史观对新课程教科书编写的影响,决定了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用文明史观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以全球史观为指导、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依托、以中外对比的形式选定若干重要时间段,概括出某一阶段(同一时期中西方)的特点。
此外,在高考复习指导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典型题目,适度渗透全球史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物。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新课程山东文综卷15、16题前的引导材料“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即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封闭和当代世界的开放。
曾经及待解的困惑
高三历史 李刚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面对高考,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有种种的问题困扰着我,下面将曾经及现在的问题罗列于下。之所以这样讲说“曾经”,是因为自以为有些问题有了答案,但未必是正解。至于“现在”则是因为一知半解或依然待解,也希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正。
1、 教育诉求和教学诉求的矛盾
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个教学的。前者是理想,后者则是现实。个人觉得就教育诉求来看,教育的本质如果是帮助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话,那么历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理性精神,做一个会理性思考有担当的合格公民。这是无从量化也不应该被量化的。但从教学诉求来看,却必须进行量化,也就意味着你要教出好成绩。因为目前为止考试成绩基本上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的惟一的依据,这也迫使我们历史老师违背教育本质,被迫督促学生把海量时间花在死记硬背繁琐细碎的教材教辅知识上。理想无奈的屈服于现实,这就是历史教学的无奈现状。但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疑会让这一状况大大改观,因为记忆再认再现要求逐步降低,甚至几乎没有。并且日益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和相当的人文社会关怀,教育诉求与教学诉求日趋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要感谢高考这个指挥棒,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我们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公民意识的教育者。但是问题接踵而来:
2、 高考成绩和教学绩效的矛盾:(高一高二和高三教学的矛盾)
高考试卷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要求我们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现实却是我们平时的试题命制特别是高一高二的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巨大差距,水平上不用多说,我们命制不了高考水平的试题,但至少方向上不出错。但是实际情况是方向上常常不对头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考查依然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且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你针对这个教学,毁了高考;你针对高考方向努力,毁了自己绩效。让老师在高一高二十分纠结,难以取舍,导致高一高二与高三教学的脱节。我觉得侯老师的思路很有道理:高一侧重培养学科兴趣和人文素养,高二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高三则通过高考真题加强解题技巧解题能力的提升。无论怎样总须相应的试题来引导和检测教学,前提是把题命好,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3、 集体智慧与个人力量的矛盾:
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命制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而且差漏失误在所难免,唯有发挥集体力量群策群力才能保证试卷质量,但目前我校试卷命制的流程很难做到此点,虽有审题人把关,但没有物质激励恐怕很难调动责任感和积极性.这也导致高质量试卷在大小考试中如珍稀动物般难得一见,命题基本靠网络,拼凑者有之,照搬者有之,谬误者有之,改编题绝少,遑论原创?就一中而言,与一中名声地位极不相称.很难推动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让“能力立意” 成为课堂自觉
高三历史 李刚
众所周知,近年来的高考已逐步地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新课程的高考卷更凸现了这一特点。然而,从实践情况看,大多高三历史教师普遍不适应,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直接导致了近两年文综卷·历史部分平均分的偏低。不适应的表现至少有二,一是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反而对命题专家进行批评指责;二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抱怨专家们走得太快。
然而,高三历史教师面对的事实是:高考命题专家能力立意的方向坚定不移,步子也绝不迟缓。因为他们决意“反拨”高中历史教育。因此,高三历史教师只能顺应形势,顺势而上,改进自己的教学。
从“能力立意”的视角观察,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绝大多数老师实际上依然是按“知识立意”的思路组织高三历史教学:重视历史知识复习的总体安排和课时安排,按专题构建脉络体系和梳理主干知识,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训练。这样的安排知识目标非常清晰,在“知识立意”的高考应当是有效的,在“能力立意”的高考中仍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基础知识永远是重要的,永远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但问题在于,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文综高考明确要求的四大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教学与训练却缺乏总体的安排与具体的课时安排。因此,这方面的实际教学及训练就处于盲目与无序状态,或者说是“落空”状态,几乎如同小农经济状态中的“靠天吃饭”。以最基础的“获取和解读信息”为例,这种能力在新高考强调“三新”(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的背景下对高三文科生学好历史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至为关键,老师一定要在在高三阶段的历史复习中不断地安排各种指导与训练,将此列为教学目标,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按“要求Ⅰ”、“要求Ⅱ”和“要求Ⅲ”三个层次加以分解,并作出具体的教学与训练安排。不是这样的高三历史教学,如果仅从“能力立意”角度看,说是“无的放矢”恐怕并不算过份。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迅速的改变,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是难以有较大提升的,要取得高考好成绩也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我们只有充分重视“能力立意”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操作性较强、效果较好的方式或对策,才能取得高考好成绩。
教学反思(一)
高一年级 政治 李俊美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理科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理科班的政治,是高考非考科目,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自然不受重视,再加之学生的功利心作祟,有些学生非常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导致理科班的政治老师很被动很无奈。作为理科班的政治老师,更应该研究适应学生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如何上好理科班的政治课,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观念引领,激发学习动机。对于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学,老师应该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角度,琢磨如何上好政治课。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而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是经济生活,“必修二”是政治生活,“必修三”是文化生活,“必修四”是生活与哲学,从四门必修课的题目上,我们应该感觉得到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好政治学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参与和适应社会。针对理科班政治课时少的现象,要力争上好、上精、上活每一堂课,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去调动、感染学生。
二、建立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坦诚相待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要改变理科学生对政治课的畏学、厌学、不学的状态及情绪,教师必须且更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和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接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政治教师给学生一份理解和尊重,学生就会回报政治老师一份真情。
三、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别是本学期学习的《政治生活》,毫无时代味的政治课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每节课的前十五分钟作为《今日关注》,让学生或者我自己讲述最近发生的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些事件,并引导学生将时政知识与教材原理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二)
政治课学习,需要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我们的学生对浅显的知识,清澈见底的问题,还愿意学习、思考,知识深一点,问题拐一点弯就“知难而退”,脑懒。学习中学生不愿记笔记,不愿做用文字表达的文字题,只愿做写字母打对号的选择题,手懒。学生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与长于看而短于写,乐于浅想而苦于文字表达的“两懒”的学习状态,严重制约政治学科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治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政治课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洋溢着幸福,充满着成功,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幸福与成功往往离不开痛苦与失败。政治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理解幸福、把握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把学生推离失败,引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自己能获取的知识,适时让其展示所获成果,并发自内心的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到幸福与成功。问题设置要小台阶、多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沿着思维的台阶登上光辉的“顶点”,使学生领略到“无限风光”,从而享受到幸福与成功。解决手懒问题也可照此办理。
教学反思(三)
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反思:
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能力的立意要以知识点为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双基。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准备途径。学生在主观题中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平时的训练不认真,导致审题不清,角度不明,技巧不熟,表达不畅。很多同学都认为政治课只需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记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任何学科知识都需要平时的积累,理解和巩固。要转变其他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观念,取得他们的支持,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筑师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
①指导笔记。很多学生从初中上来,还不习惯高中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如何记课堂笔记。要让他们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主动提取教师上课的有关信息,重点记录,得到整理。
②指导记忆。政治课需要一定的知识点记忆为基础,必须让学生适当背诵,注重理解性的记忆,一般知识点与重难点分开记忆。
③指导答题:选择题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题形,抓住中心,找准关键词,学会灵活运用排除法,递向法,因果法等解题方法。 主观题就教学生:1、审材料,抓中心;2、审题题,抓关键;3、牢设问,抓角度;4、找课本,采点子;5、找背景、寻主语;6、找联系,列题纲。最后组织语言,准确答题。
教学反思(四)
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要注重质疑导思,激活学生思维。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李红梅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实践中,有些学生学习不是十分用功,但成绩不一定很差,有些同学学习十分刻苦,但成绩就是提不高。像我们的政治学科,以往有些同学认为只要肯记、肯下功夫背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实践一段时间后,感觉并不是那回事。甚至有些非常用功的同学反而不如一些不太用功的同学成绩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的方法上。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注重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本知识的梳理
每一课书、每一个单元、学完每一册书,都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知识梳理。在哲学学习中,每一单元的主干知识有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每一模块的主干知识是什么,都要让学生一清二楚。只要一谈到唯物论的知识,首先想到可以运用的原理可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可能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谈到唯物辩证法,就要想到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和创新意识。在每一具体知识点上,一谈到联系的观点,要考虑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等。
二、答题方法的总结
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要求,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只要注意总结不同题型的具体要求,是不难找到答题的内在规律的。比如图表题,要看表头、横比、纵比、看注等,在材料阅读题上,怎样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把握设问的关键,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和关键,调动相关知识解决即可。
三、学习方法的反思
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率。有些同学只会死学,成绩自然难以提高。只有对优秀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取各家之精华,然后结合自身情况优化组合,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学会开放的思维
学习也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如果学习过于封闭,成绩也是难以提高的。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变化非常之快。同学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性
格如何,都要自觉接受各种有益的思想和学习方法。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上的共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的一个结果,“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到渠成,孩子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几百个日日夜夜对其教育的结果。作为老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只要注重科学的引导学生,一定会去的比较满意的效果。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李红梅
在学校的多次听课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这也是目前我们做倡导的多样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教师看到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时的一味模仿。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每个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而定,不能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带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战胜不适应性和挑战性以显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从而得到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要与学生的天性相符合。不同的教学策略所提供的环境会对学生天性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既可能使学生原有的天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潜能受到压制甚至被扼杀。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师而言,每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存在着合理性,只要应用得当都能成为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必强硬搭配。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这不失为一
种合理的构想。
指导学生善用错题本
李红梅
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考过了,有的还不只考过一遍,最终还是错了,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洞。整理错题集是弥补这些漏洞的一剂良策。对待错题的态度不同,学习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同学也整理了错题本,但不同同学多带错题本的态度不同,因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一类是经常翻、经常看,反复背,但背的有些机械;一类是只管记,不管看或不经常看,是摆设,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兴趣,改错还错。如何整理错题本,如何善用错题本,需要老师的科学指导。
1.分类整理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有效且值得提倡的方法:让学生用好错题本。原因: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等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2.记录方法
老师试卷评讲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章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收集过往做过的习题、试卷,把上面做错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并抄写成簿,编撰成错题本,以方便日后温故知新。
记录的过程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在桌上放点薄白纸 ,边听边记 ,乱了也没事,下课再整理到笔记本上。平时多做题 ,错题记到错题本上, 以后经常看看,隔一周或一个月整理一次,整理出个精华本。
3.错题改编
每道试题都是老师编出来的,既然老师能编,我们作为学生的,当然要能学会如何去改,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初始阶段,同学们只需对题目条件做一点改动。
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错题本的重要性,错误也是财富。发现错误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认真对待错题本,不要把整理错题本仅仅当作是一种任务或一种摆设,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定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Qing新浪Viv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