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2013年人文教研室教学反思集汇总

发布时间:2013-08-27 09:42:27浏览次数:2605

“悬念”设置在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乡市一中历史组  王静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时、教材过渡时、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悬念 历史课教学 注意力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这部分内容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国共联合抗日”这一节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②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 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起因和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中考一轮复习方法

新乡市一中历史组 王静

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我们在复习时既要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九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首先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其次是升学的压力,第三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在临考前的几个月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这对于九年级任课老师来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进行一轮复习之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一轮复习扫清障碍。

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悟、以练习为主。教师要把握好“精讲善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上还给学生以学习的权利。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去总结。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清醒地意识到: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课堂的关键价值在于学生的发现,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空间与环境。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哑巴”。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

三.紧扣课标,系统复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1.依据探究导学和课标,进行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重中之重:熟悉教材和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依据探究导学进行单元复习,根据课标梳理,理清史实和概念、线索要清楚,重点要突出,逻辑性要强。通过看(眼)、读(口)、写(手)、记(脑)、悟(心)、练(全面)等强化训练,让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都能够落实,争取人人过关。依据探究的达标训练、重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A、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同时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训练。
    B、对复习中觉得重要的地方可要求学生用红笔打记号:有△、波浪线、括号等各种标志,
    C、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办法。
    (1)抓住关键词强化记忆;如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成为----转折点。
    (2)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一堂课有时让学生齐读、默读、老师讲解、做笔记,做练习交替进行,尽可能让学生不觉得疲劳。
    (3)线索记忆法;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八年级历史下册》有建国以来的我国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整理成1950年土地改革----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总而言之,素质好、何愁考。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考起来、说出来。当他们夯实了基础、提升了能力,我们还会愁学生的中考吗?

历史中考冲刺复习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新乡市一中历史组 王静

1、对照“考标”,查漏补缺,学会“弹钢琴”。

中考即将来临,中考冲刺复习首先要做的是对照各省市的“考标”(《考试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要依据“考标”和教材,重新思考平时练习中的常错、易错题,对那些记忆不清、记忆模糊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在查漏补缺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学会“弹钢琴”。 对冲刺阶段的知识查漏补缺复习,做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重点知识,特别是与高中阶段学习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多花一点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知的内在联系上。例如,中国近现代的重点应放在探索史上,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事迹应列为重点,日本两次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的转折点、统一战线、有关宪法内容的比较、近代前期思想也是重点。再如,世界近现代史的重点应放在美英法日德俄(包括苏联)六国、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等内容上。 

2、理清线索,勤作比较,构建知识网络

在中考冲刺阶段,理清线索,勤作比较,构建知识网络很有必要。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纵横串联,理清线索,勤作比较,构建历史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考冲刺阶段复习要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对易混淆、难理解、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列表归类,加深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首先是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要在读课本的基础上,指出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以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和德、意的统一都串联起来,以“线”带面;其次是勤作比较,如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及结果进行比较,还有俄、日两国变法内容与我国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等,并运用选择题、材料题加强训练,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再次是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儒学思想、农业科技、城市变迁、对外开放、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改革探索、民主革命、党的建设、国共关系、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际格局等等,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生发能力,建构网络的良好素材。

3、提炼热点,拓展能力,重视史鉴作用

历史中考命题不回避热点,这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目的是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冲刺复习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要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热点专题复习要突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要突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把侵略与反抗联系在一起;要注重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学生进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学习观念,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提炼热点,拓展能力。

4、总结方法,模拟强化,掌握解题和考试技巧

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在冲刺复习中要掌握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归纳出解题和考试的技巧,提高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冲刺复习中,要重新对照和思考2012年各省市的中考题型及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具体题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归纳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以提高中考的应试能力。要通过模拟强化,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考试技巧。要培养良好的应考素质,能沉着冷静地合理分配时间,控制好答题时间。最后冲刺的模拟强化训练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认真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第二,仔细审题。审题是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完整准确把握题意,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第三,答案规范。做到观点正确,文字准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要点全面。此外,答题必须先易后难——先答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题目,果断跳过那些暂时想不出答案的题目,把应该得到的分数都拿到手,再回过头来“啃硬骨头”。 

总之,历史中考冲刺复习,要做到:对照“考标”、查漏补缺、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勤作比较、构建网络;提炼热点、拓展能力、重视史鉴;总结方法,模拟强化,掌握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要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思想,教师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思想,避免走入“教”的模式。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种单向性的“教”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去体验困难、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预习、展示、反馈”模式。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主体思路和框架,要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贯彻“以学定教”思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需要等,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在编写时就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使教师能充分根据学生学情来优化教学设计,这给“以学定教”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余地,教师应当充分把握。

对2013高考新课标卷文综政治试题的思考

   2013年文综试卷(新课标卷)政治试题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变化不大、稳定持重,看点频现、不乏新意。”试题在命题立意、试题结构、材料选取、语言表述、知识点考查等方面都展现了这一特点。

   新课标试卷在试题结构、试题类型上,风格依旧,稳定持重。在试题结构方面,稳定合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4部分,分值分别为30分、24分、14分、32分。在试题类型方面,选择题仍然以最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2道题中有9道题为组合选择题;而就两个非选择题的设置而言,38题仍然是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包括有两小问,39题则仍然是文化和哲学的综合,包括了3小问。题干信息丰富,关注热点,文字叙述与图表呈现交相呼应。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价格变动的影响、汇率与利润的计算、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走出去与贸易保护、投资与储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文化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知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和价值观等,都是考纲和教材的核心知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础性很强,但在情境设置上却突显了对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中14、15、17、18、19、21、22、23题题肢表述的灵活性和12、13、15、16、18、19和22题一题考查多点的巧妙性,无疑更加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对考生检索和选用“知识库”中的有用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判断的能力的考查。而且,非选择题39题第3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呢”这种探究式的试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也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

   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39题第2问“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些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确,切口很小,但在难易程度上,却明显不同。

  其中,38题第2问,知识指向“经济生活知识”,题型是常见的“高频问法”,如果考生再能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答题信息,并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这个题应该比较容易;38题第2问和39题第2问,知识分别指向“政治生活知识”和认识论知识,题型也是常见的“高频问法(党如何做)和说明某个观点”,但“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和“说明争论有利于人的认识发展”却让它的难度可见一斑。这种指向明确、微观切入式的试题设计和导向不仅要求考生宏观掌握学科主干知识体系,而且还要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过行微观的细节把握。考场上更要求考生充分把握设问的指向性,所答即所问。

  此外,39题第3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呢?”不能不说是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看似知识考查指向清晰,但答题指向的不确定性却又着实让学生颇费脑筋,相信考生在看到答案时,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课课堂效率的探究

一、精心备课,启迪思维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仍然要讲,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传统的备课观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现在还要增加预设与生成、研究考试大纲。只有备课充分,才会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且能够对此巧妙引导,形成教学过程中引燃学生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参与热情的动人乐章。

二、饱含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如果情绪不高,疲于应付,或者上课时带着满腹心事,这样的课节就会气氛沉闷,学生失语。久而久之,学生对该科的学习热情就会锐减,教学效率也可想而知。可是,还是同一个班,换了一位执教者,情况却迥然不同。整堂课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不知不觉,课已结束,而听课者还沉浸在讲课者营造的具体氛围中。再看学生,人人都似刚刚过了一把瘾,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满足与兴奋。为何?前一位老师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够,他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或课堂表现。后一位老师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脸上始终挂着能融化冰层的微笑。感染力、亲合力极强。课讲得深入浅出,启发点拨,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三、深研教材,注重关联

教材复习要有两个规划:对部分章节、板块、专题要学会取舍,做到该突出的要突出,该舍弃的要大胆舍弃,不平均用力。注意复习教材和新授课的区别:既要突出某一专题、板块和课文在模块中的特殊性;又要相互关联,建立每一专题、板块和课文的前后联系,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同一专题内几个板块间的内在关联性。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Qing新浪Vivi0

联系我们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
网站首页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