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字优化课堂教学
高三语文 张学萍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第一要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语文七多”——语文应考方法指导小结
高三语文 张学萍
高三开学已三月有零,回想这三个月的教学与各类练习、考试、测验,也有一些感受和感概。下面根据高考考点、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等方面的一些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要想在高考语文方面取得稳定成绩,最基本的条件是较厚实的知识积累和不同题型答题技巧的掌握。因此,需要老师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落实。
一、要有较厚实的知识积累,要做到:
1、多读多记:阅读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试卷上有6分背诵填空题。不少学生把背诵理解狭义化、功利化,认为语文背诵就是为了解决这道题,这是目光很短浅的表现。殊不知,背诵是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背诵,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增加语感,增强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丰富的背诵积累,在做成语、病句、连贯、仿写及文言文的实词、句法的掌握,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很多题,说不清为什么,但能做出正确而肯定的判断,其实,都是良好语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多读多记,在作文方面的作用更是自不待言。
2、多查多找:亲自查找答案,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更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语文知识凌乱、琐碎,考试虽有所谓的范围,其实考试说明规定的成语、文言实词等的范围年年、各地没有不超出的。因此,这就需要在平时练习、读书时,见到生冷成语、文言实词及时查工具书,而不建议学生见到这类问题就问同学、老师。亲手查阅工具书,能将相关关联的一系列知识,比如该实词的基本意项,该成语的来历、语意演变过程等理清、弄透,且印象深刻;而且亲自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而有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查找学习过的课本、写过的卷子等,这样,有利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
3、多写多练:很多题目看一看不如想一想,想一想不如写一写。只有通过动手写、练,才可以达到真正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众所周知,多练是各门学科制胜的法宝,语文也不例外。但语文做题时更强调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出题规律,掌握答题规范,总结出题陷阱,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只有“被动”“主动”相结合,才能练习有针对性。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养成把练习当考试的习惯,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掌握方法和技巧。
4、多想多悟:想和悟是练习的重要补充。学习的知识、总结的方法等可以通过“想”和“悟”来巩固和丰富。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面到点,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很多时候,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和琢磨,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想和悟不像练习,可以不受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进行。
5、多问多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教、交流是学习的捷径。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会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同时请教问题时,往往还可以把该知识点相关的题型及自己经常遇到的困惑通过询问和交流一并解决。
二、还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是师生们都很重视的问题。语文题目琐碎,难以逐题叙述。概括来说就是首先要多梳理总结。
语文知识如同汪洋大海,但题型就那么多,常见的出题方法、出题陷阱就那么多,那么答题方法、规范就有章可循。优秀的学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在老师梳理总结指导的基础上真正地掌握,将之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极大地增强应试能力。这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一方面要及时做好课堂笔记,随手将老师总结的方法抄在相关试题旁,课后再及时整理到规范的积累本上,并在有空时看一下,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在以后的练习中,必须真正落实,只有通过练习的实战演练,才能真正变成答题方法和答题习惯,并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在这个方面,老师和学生都肩负着重要责任。
方法举偶:多圈点勾画:语文一卷,考查的其实就是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且都需要采取精读的形式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题目。因此,为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圈点勾画是一个最简单有效的读书方法。我认为,做第一、二大道题时,不需对文本内容做总体把握,属于打盆说盆打碗说碗型,在做第一大道的三个小题和第二大道题的内容理解和分析小题时,将所有选项的内容在原文所对应的句子找出来,鉴别每个选项说法的正误,这样,判断该选项的对误时有根有据,正确率高,心里踏实。而在做诗词鉴赏和大阅读时,则需首先通读文本,作整体感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因此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把诗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关键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可以使文本结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又能加深印象,便于快速准确处理问题。
以上只是本人近几个月来的一点粗浅感受,不当之处一定多多,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写好材料议论文,首过审题关
高三语文 张学萍
2013年1月15日,我校参加了郑州市第一次质量测试的联考,一则有关人才培养的材料作文,因为审题问题,很多优秀学生纷纷落马而黯然神伤。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是材料作文,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和要求,审清题目是事关写作成败的关键一步。如果审题不清,轻则违背旨意,文不对题,重则一错到底,不可收拾,即使写得“妙笔生花”,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历届高考中,考生作文因审题失误而影响成绩的,真是不计其数。写作前,一定要认真审清题目,仔细而周密地研究、分析题目的每一个字、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可疏忽大意,要反复推敲,做到咬文嚼字,弄清意思和要求。
作文要求一般都没有体裁限制,但大部分材料,比较明显地有议论文的写作倾向。因此,下面就议论文写作的审题谈一点看法。
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掌握重点,即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只有抓住关键字眼,把握文章的中心,立意才会鲜明、准确,重点才会突出。抓不住或抓错了,必然失误。。同时,还:一要吃透比喻义,二要抓住引申义,三要突出关键义。如果是记叙性材料,就要看它写的是什么对象,反映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何种倾向;如果是议论性材料,就要想一想它的论点是什么;如果是寓言、诗歌、新闻性材料,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抒情或点睛之笔分析把握其含义。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的是“选取立意角度”,有些材料作文题,命题老师只提供描述性材料,却对材料不作任何提示,本意是让学生不受老师提示的约束,可多角度思考立意。然而不少同学则抓芝麻丢西瓜,完全不对材料做整体分析,仅就材料中片言只语,立意作文,往往因偏离材料本质而懊丧不已。
要使立意角度不偏离材料的本质,前提是要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把握材料基本话题,角度的确立都要与基本话题有联系。
谈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 张学萍
“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堪为人师,自然有诸多方面的要求,而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是塑造教师为人表率的外在形象与气质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形象与行为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
“为人师表”的“人”,大概念指的是全社会的人,小概念指的是教师身边的所教班级或外班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肩负着“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学校里,更要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那么,有哪些方面更需要注意呢?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