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发布时间:2011-11-29 08:14:46浏览次数:3192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化学老师,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化学课才称得上好?怎样上好化学课呢?通过平时教学实践与反思,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总括为化学“四步法”。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让学生提前“热身”。
    以往所谓的预习,学生仅仅是将课本简单地看一遍,不重视理解,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如何使预习达到更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  
    1.划出重要的概念、定律。
      化学中出现的概念、定律很多。其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如“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词就是“参加”二字,忽略这两字,对于质量守恒就不能正确把握。预习“元素”时,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这句话是该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单质和化合物”时,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不能掉。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化学概念、规律、定律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2.记下疑点难点,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
      预习时,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作个记号,以便在听课时注意老师对该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3.根据内容设想相关问题,拟下预习笔记。
      预习时,可边看边尝试把书上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例:预习“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时,可归纳成这些问题:实验中采用的可燃物是什么?为什么用红磷?将红磷与其它可燃性物质替换是否可行?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这样,学生听课才能从容自若,跟上老师的进度,提高听课效率。  
第二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觉得很有道理。学生能提出问题,证明他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课堂上我有时会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发现,从而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离奇,都不讥笑他们,而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实现了。  
 第三步: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角,课堂是专门为教师搭建的舞台。学生作为配角,只能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俗称“填鸭式”教学。新课程中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它提倡同学间合作与交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根据这个要求,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组成学习小组内的学生性格、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希望能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效果。  
     如何既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上学生的预习成果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一导、两竞争”。
1、“一导”是指教师的引导。
    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原因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不深,这决定了要求教师引导时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专注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领悟每节化学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沿着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
(2)抓住教学重点。
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新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引导时要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2、“一竞争”是指组内同学间的竞争。
课前组长就负责收集自己组员们的预习成果,(就是前面提出的预习要求的第三点“根据内容设想相关问题,拟下预习笔记。”所设想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最全面、最具有代表性,小组长从中筛选出本小组这节课的问题,每次入选的问题都必须注明作者,下课后交给教师,教师就可以掌握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到期末总评时也作为一个参考。  
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满足,自己的预习成果得到肯定和表扬,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对于那些懒惰、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不仅仅是一种鞭策同时也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二竞争”是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组间讨论,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讨论,由某一组提出一个问题,由其余的小组进行回答,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全面、最正确,就可以得到“金币”、“星星”等奖励。由教师记录下来,到学期末看看哪个小组的“金币”、“星星”最多,这个小组就被评为优秀小组,每个组员到期末总评时都可以得到加分。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有竞争就有进步,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个人的表达能力,“问”与“答”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难于掌握的难点、重点做出讲解、说明,使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步: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1、实验操作能力的指导。
教师要有意识的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亲自示范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先将查→装→定→点→收→离→熄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导气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才收集氧气,以免气体不纯。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要将导气管先离开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等等。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做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实验中每种仪器和药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仪器?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2、实验观察能力的指导。
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实验步骤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有能力的学生要留有余地。如在观察“蜡烛及其燃烧”时,可分三步进行:①燃烧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等,并嗅气味;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还是大?②燃烧中: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说明火焰哪部分的温度最高,哪部分的温度最低?取一支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③燃烧后: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联系我们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
网站首页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