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习教学的难易观
—以英语为例探析高考备考中备难考易问题
邓北平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们究竟应该采取高考标准的复习模式还是应该采取超高考标准的复习模式?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教学备考成败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每个考生个人的综合成绩高低的重大问题,还是一个极具理论意义的方法论问题。为了行文的方便,也为了使全文逻辑更通畅,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切入,并顺次展开讨论。第一,什么是高考标准的复习教学模式?第二,什么是复习性教学?第三,什么是备考性教学?第四,什么是复习备考的应然模式?第五,什么是复习备考的误区和盲点?第六,什么是高考标准备考的四项基本原则?等等,希望藉此逻辑展开给读者诸君一个清晰的传达,以期形成一个正确的复习备考观,从而为我国高考备考的教学实践抹上一缕战略色彩。
一、什么是高考标准的复习备考模式?
高考是什么?高考,就其现实性上考察,属于多学科、合并性、且总分优先性的选拔性考试。从前面的修饰语来看,即可大致窥见高考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多学科。高考不是以单科录取,更不是只考查某一个具体科目,因此某一个具体科目并不能产生极值。第二个特点是合并性。所谓合并性,是指高考是将各个科目统一纳入到一个考试系统中来。在一个相对大的区间里(比如以省为单位)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第三个特点是总分优先性。高考是总分关怀,而不是单科关怀。即无论是哪个考生在其录取时必以总分为决定性参照物。在这个意义上讲,单科分数被掩盖,因而个性不易彰显。第四个特点是选拔性。即以总分为序,由高到低,按分级、按档次、按等第,择优录取。总而言之,高考的客观效应是彰显全科(共性特征),淡化单科(个性特征)。因此,整体备考中的联动性与统筹性至为关键,但这一问题历来被一线教师所忽视,甚至是有意忽视。因为在更多的教师眼中,单科分数才是命根子,只有单科才能显示他们的实际的存在与现实的地位。殊不知这种认识可能会给自己的学生带来灾难性后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高考标准的复习教学模式?所谓高考标准的复习教学模式,是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核心参照,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年度考纲及当地补充说明为命题或选题依据,同时以当地、当年高考英语试卷模式(其中包括整卷题型配置、整卷难度配置、整卷考点话题配置等)及历年走势(包括卷种的实际难度、命题执行力度及命题偏好等)为基本标高的复习教学模式。
高考标准具有三大特征:难度的稳定性、命题的继承性和题型的连续性。但一线教师一般不大理睬这些,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形成超高考标准的复习教学模式。在超高考标准的复习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尤其有四个嗜好或倾向:或加大难度、或加大题量、或增多题型、或缩短考时,等等,而这些会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影响整体备考的有效性。
二、什么是复习性教学?
复习性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突出知识点或考点复习为目的的行为模式。复习性教学既强调“复”,也强调“习”。“复”与“习”从字面上看是指“再来一遍”,但不是简单的轮回或炒现饭!而是突出重点下的全面性,体现联系下的系统性。以纲带目,纲举目张。即所谓重点突破,全面防御。纵横联系,自成体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全面防御并非全面开花,这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区别轻重缓急。而自成体系亦非另搞一套。所谓自成,既是独家之创造,又是自然之形成。
另外,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们还要注意弄清几个关系:重点与难点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习与应试的关系;复习与备考的关系等等。复习的目的是固化、强化与内化后的提升与出新。而复习的对象则是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复习性教学不一定为了考试,但备考性教学则必然以考试为唯一目的!
三、什么是备考性教学?
既曰备考,其目的自然显露无疑。所谓备考性教学,即是为准备考试而进行的教学。备考,顾名思义,为考而备!所以不同于复习,所以不等于复习。备考性教学是复习教学中的一种,也是最特殊、最精细、最精确、甚至是最功利化的一种!备考性教学包括了考点下的重点关怀,重点下的能力关怀,能力下的策略关怀,策略下的技术关怀和技术下的心理关怀,此五种关怀正是备考性教学自成体系的重要链接。这里,重点体现为个人能力点,而能力则表现为策略、方法与技术,并在完美心态下完成考试任务。
备考的目的是以备促考,所以必须有备而来。所备必所考,所考必所备。备难而考易,得不偿失。备滥而考精,徒耗人力。难易过度,或多寡过分,均为不智。此中之核心要义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全在于对知识点如何上升为考点的观察力。考点之把握,只在研究二字中得来。
备考的目的是固化后的强化与内化后的优化。最终形成考点体系的结构化与应试技术的自动化。所以,备考理当关注得更专、更精、更准。因此考点的打击必须精确。最好是高度精确打击,因此,备考的目的必须明确,备考的点位必须精准扫描。否则,费力,费时,伤人,伤心!
训练有素是针对性训练和有效性训练的结果。临时抱佛脚虽也是备考行为,但往往因时间不足而慌不择路,或饥不择食,胡子眉毛一起抓,致难易不分,轻重不辨。若此,则更为不智。
四、什么是复习备考的应然模式?
所谓应然模式,是指理论上或理想中应该存在的模式。
从难易上说,一般有两种,即备难考易与备易考难。大家比较热衷于备难考易,所以在实际备考中,几乎无人犯备易考难的错误,因怕被人讥之曰“无能”,故很多人唯恐备之不足,复唯恐备之不难。两两相加,已离题万里,远远失了备考的本意与真义!
从全面和系统上说,亦有两种,即备滥与备乱。滥是没有节制,而乱是没有计划。备滥与备乱本质上同源,都是贪多求全,生怕搞的不全面,不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与贪难、求怪、好偏、喜僻,及贪大求满,好大喜功等弊端并无二致!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准确地判断自己学科的基本考点既能展现个人的专业眼光,亦能折射个人的业务经验,更能突显个人的研究才情。只可惜,在备考实践中,考点复习的价值误判时时“涌现”,一般表现在以下十点。
1.考点“猜谜”
2.考点“过气”
3.求难求易
4.缺乏新意
5.以偏概全
6.取舍随意
7.比例失调
8.等量均齐
9.贪大求全
10.无视主体
五、什么是复习备考的误区和盲点?
一般而论,影响教师们对考点价值判断的因素有三点:对高考指导性文献与政策的了解程度;专业的与职业的判断力;经验性成果,包括观察、研究与思考。
由于高考的客观压力,教师们在复习教学中往往还存在着“芳心无主任西东”的做法。有时候有一窝蜂的架势;有时候又有我行我素的感觉,但又舍不得花力气去做点基础的研究;还有时候有点边做边修,边缝边补、摸石过河的作风。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和盲点。本文试就此简述之。
1.五个迷信:迷信难题(偏难怪,这样才有本事);迷信名校试卷;迷信“名师”,盲目跟风;迷信多练;迷信信息题或高考信息。这五个迷信往往是导致教师备考迷失的关键所在。
2.三个忽视: 忽视研究,不讲科学研究。对政策、文献、真题及新题型少有研究或不想研究;忽视真题训练;忽视自己,不相信自己,不动手、不下力,得过且过等。
3.三个不重视:不重视结合本校或本地的实际,不能化专家见解为己有,而是生搬硬套,完全的拿来主义;不重视一般性研究;不重视基础训练等。
4.四不一没有:不能有效区分知识与能力;训练不充分、不到位、不严格;没有在考前给学生建立大语法框架。等等。
六、什么是高考标准备考的四项基本原则?
高考标准的备考应讲究四项基本原则,即考点复习的系统性与精确性,全科复习的联动性与统筹性。
复习着眼于知识点,而备考则着眼于考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点复习的系统性和精确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系统性,就是要将已经成为相对散点的考点重新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系统、形成板块、形成结构。而精确性就是要突出考点、针对考点和打击考点。要对所备考的科目与即将来临的考试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惟其如此,才能对考点实施精确打击。
前文业已指出,高考是多学科、合并性、且总分优先性的选拔性考试。因此,单科老师必须着眼全局,而不是只瞄着自家的二亩三分地。要关注全科复习的联动性与统筹性,非如此不能决胜高考。复习备考的效益不是从单科中挥汗如雨地得来,而是从整体全科的协调与合作中得来。所谓联动性,就是强调单科与单科之间的协调,因之,单科独进是最大的忌讳。而所谓统筹性则是强调全科在全局观照下的统一与统合,是时间和资源的最佳配置。所以,联动性体现的是合作精神,统筹性则体现的是整体机制。
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发生在以高考标准为前提之下。沿此思路展开,超高考标准的复习备考必然会带来考生总分布局上的失重与学校或地区在整体资源配置上的失衡。有鉴于此,我们深刻地感到,单科独进的冒险与粗糙。所以,只有在统筹与联动的旗帜下,单科才有整体精进下的突飞,而整体才有多科整合下的猛进。
说千言,道万语,就是要将单科置于整体之下,整体统筹于各科之上。一言以蔽之,高考备考要体现联动,高考备考要体现统筹。而单科备考要讲究系统,更要讲究精确。只有这样,总分才会被充分地彰显。也只有这样,高考的本义才会得到空前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