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2013年青年教师汇报课反思集

发布时间:2013-09-05 09:49:36浏览次数:3446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集子呈现给大家的是今年参加汇报课的所有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原汁原味,可以直观反映出这些教师的教学心得。这是我们第一次编这样的集子,目的在于给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材料,促进大家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些青年教师的文笔也许还有些稚嫩,心得也许还有点浅白,但他们所表现出的谦虚、好学、认真、谨慎,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或老或少的从事教育职业者虚心学习的。这些优点我们也曾经有过,有的也依然在坚守着,但毕竟,有些方面,是在慢慢流失着。我们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重新找回失去的那些……
 20136月
 
 
董玉秀
本次汇报课参加老师及所在备课组都高度重视,从一次次备课到一遍遍试讲全组参与,讲课老师在不断的批评和帮助下迅速提高,其他老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学习,整个准备过程突出了备课组的团结和智慧,参讲教师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讲课水平。
初中三位老师都能贯彻271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很突出。任蒙《爱莲说》,课堂容量大,板书很好,写作手法没有讲透;张慧敏《第一千个球》,学生展示做得很好,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但语速有些快;李妍《黔之驴》,条理很顺,但声音较小,缺少激情。
高中五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的诗词,展示了中文系大学生的素质,刘畅《雨霖铃》,字很好,朗读也好,词讲的不够透;田可可《赤壁怀古》,整体素质很好,教态从容自然,能够关注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好,词也有讲的不透的地方;王蔚冲《登高》,板书字很好,对课文理解到位,朗读过少,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关注度不够。王方《声声慢》,整体素质很好,教态自然,思路清晰,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对学生评价及时,能调动吸引学生,语速有些快。蔡蕊《望海潮》,课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掌控过强课堂有些死板,缺少激情有些平淡。
关于此次青年教师汇报课的一些反思:
1、各位教师多媒体课件都做得很精美,但须记住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且多媒体的使用不能代替板书,板书在备课中要设计好,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构建知识结构。
2、上课要关注学生动态,要有热情有激情,老师情绪不高,学生很难兴奋起来。
3、要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注意语文课堂的语言美。没有节奏的课堂、乏味的授课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语文 田可可
汇报课结束了,结果基本上还算满意。准备了整整三周,试讲了12个班,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文章倒背如流,同时,也有很多思考:
1、课题选择。汇报课是学校青年教师在全组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所以讲课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在本组的形象。上学期我就有打算,一定要讲苏轼的词,要讲《念奴娇》。考虑了整整一个学期却被枪毙了。组长的理由是男老师都讲不出来那个味道,何况一位女老师?但是,我就想尝试一下,仍然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固执的选择了这篇课文。师父们的评价是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展示自己特色的地方——诵读上,我发挥失误,结果读的一塌糊涂,甚至还不如男同学诵读的好。所以,在选择要讲的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爱好,更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优势。
2、第一次讲诗词,没有很多经验。但是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样的诗词,一定要以学生的诵读为基础,读是学生接近文本,理解作者,理解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在讲课的时候,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诵读。有教师范读学生听,有学生自由诵读,有学生齐读,效果不错。同时,读不能盲目,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标读。比如我在示范诵读的时候,要求学生听,听的时候掌握字的正确读音(本首词有些字音学生拿不准),也为接下来让学生示范诵读打下基础。当然,学生的诵读除了有目的性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示范诵读之后适当作出点评,指导学生诵读,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帮助学生通过更好的诵读来体味文本。
3、任何讲课都要以教参为准,严格按照教参上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我在看课本数遍之后,没有参考任何资料,直接研读了教参,根据教参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参上要求学习本课应有意联系以往所学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同时,苏轼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宋词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而本词也是被作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来学习的,所以在文本分析后应该有所总结,总结苏轼豪迈词风在本首词中的体现,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豪放词风的特点。同时,诗词有着字面内容少,但内在容量丰富的特点。很多老师在讲的时候容易掉入天花乱坠、天马行空的世界不可自拔,往往忘记了紧扣文本分析,结果是严重脱离文本,说话毫无根据,乱说一气。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者内容,在文本中必须能够找到依据,也就是言之有据。
4、由于《念奴娇》本身内容丰富,我的实际操作远远超出了40分钟,甚至有可能50分钟都讲不完。我设计了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苏轼,然后自己总结。同时,为了使学生在最后能够体会苏轼旷达的人生观,也详细的交代了苏轼坎坷的一生以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仅这一项就花费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包括后面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苏轼和周瑜做了一个对比,目的是突出周瑜的在年轻时就建功立业,而47岁的苏轼却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使学生更加能够体会他的豪迈和旷达。但是,由于容量大,内容多,讲课的时候为了能够压缩在40分钟内,就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本应该是学生自己生成的答案,都由我自己说出来,几节课下来,就一个感觉,就是赶。效果非常差。最后,我在讲课的前一晚忍痛割掉了这些内容,直接用几句话总结了苏轼的一生,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还为自己和学生赢得了大量时间。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时间的顾虑,很淡然很稳的给学生留了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自己生成答案。结果非常好,整堂课我表现的很淡定,学生回答的也很从容。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它精彩的地方,并且不止一处。我们想要面面俱到很难,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所以,我们要学会舍弃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内容,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突出教学重点,使课堂有重有轻。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5、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找到一条主线,这条主线能够将整堂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念奴娇》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游览赤壁之地,想起了指挥赤壁之战而名垂千古的周瑜,继而对周瑜进行了一连串的赞美,最后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针对内容,我找到了景——人——情这个脉络,把分析三者关系作为学习的主线,所讲内容以这条线为主,先分析写的赤壁之景的特点,是豪迈壮阔,然后看到这些豪迈壮阔之景,必定想到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想起了因指挥赤壁之战而名垂千古的周瑜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是对周瑜形象的一个分析把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周瑜是一位年轻有为、风流儒雅、文武双全的英雄。
6、我认为本节课我做的做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对苏轼的感情进行把握。面对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苏轼联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同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这句话历来有争议,而教参上也说,苏轼在这首词中的感情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每组针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找出中心发言人发表看法,其他学生可以作补充。这样一来,有些学生结合苏轼的豪放词风得出了豪迈旷达之情,而有些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得出了消极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借此机会,我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答案不止一个,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接下来,我也谈了我自己的看法;苏轼面对赤壁状景,想起周瑜这样的英雄,内心不免有消极情绪,有对人生的无奈,认为人生就像梦境一样不可捉摸,难以确定。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善于派遣心中的苦闷。也许他认为,如果把如画的江山,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的英雄,都放到前面所描绘的历史的长河中的话,结果是浪淘尽,同样,如果把个人的荣辱得失也放到这样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审视的话,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何不以酒酹月,让自己的心灵驰骋于清风明月山林之中呢?在这里,苏轼的旷达之情是油然而生的。所以,智者并不是没有苦难,而是善于用智慧和胸怀来超越苦难。讲到这里,我想,学生会对这种旷达之情有一定的了解。之后随着学生学习面的扩大,了解到辛弃疾之后,还可以把这两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进行一个区别。辛弃疾其实应该是豪迈,也就是拿得起,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体现的更多的是旷达,也就是放得下。
对《念奴娇》这首词,我也有一些疑惑:
1、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为什么苏轼单单想到了周瑜?此部分应该讲的更深入,挖掘这首词可以更深一些。但是怎么才能把它嵌入到教学环节中还需要慎重考虑。
2、本首词中的景写的很大气,是本首词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需要对这些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分析之后要使学生试着描绘这幅画面,更深层次的体会赤壁之景的豪迈壮阔。也就是将文本揉碎,然后再将这些碎片进行重组。但是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仅仅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几句话哪些字写的好,为什么?”,结果是问得方向太大,学生无从回答,导致对景的分析还不到位,在这一部分我还需要认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上。
3、语文教学,或者说任何一堂课,都需要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齐读加深印象,还是教师读学生听,抑或是请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哪一种方法更加好,这个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亲身体验。
4、这12节课我请很多师父去听,他们给我提了很多意见,有些意见我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非常感谢我的这些师父们。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学思路也是多种多样,有时候,可能老师们对一个环节的设置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要被他们的想法所左右,导致失去自己的思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四不像。
   这三周的准备,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感谢支持我的老师,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这次宝贵的经历,是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我希望以后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让我们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提高。
****************************************************************************
语文 张慧敏
《第一千个球》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传记,由两个小标题“第一千个球”“慈父与恩师”组成。学习这篇课文,能使学生养成搜集、整理信息的好习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设情境。因为这篇课文跟足球有关,所以我就用球王贝利进球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课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贝利进球时现场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课文的激情。
语文课上要多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本课两个部分我分别采用整体自由读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第一部分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让学生把握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二部分分角色读,读出贝利和父亲的精彩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反应人物的性格。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271”高效课堂模式,小组讨论展示与点评环节在课堂中占据中心位置。所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就有所思考,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本课我就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前后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球迷和媒体的反应如何?(温馨小贴士:在文中找出表示贝利心情变化、观众和媒体反应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探究第二部分为什么要以“慈父与恩师”为题?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由学生在黑板展示答案,再由A级的学生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课文的能力,通过这一题让学生提炼出课文中重要信息,然学生感受到贝利身上的优点;第二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贝利的成功是和他小时候受到的良好教育分不开的。同学们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由我总结,父亲的关爱和教育在贝利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贝利饱含感激地称自己的父亲为“慈父与恩师”,并概括本课的主题:“第一千个球”=良好的家庭教育+汗水+天赋。
这一节课课堂氛围不错,学生参与度很好,两个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是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完成第一个主题的讨论展示后,得出贝利身上的几个优点板书下来效果会好一些。第二部分分角色读课文学生参与少,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只让了一组三个学生进行了展示,还有对学生的读书的指导语很少。我自身还有一个问题亟待提高,刚开始上课时由于有些紧张,语速有些快,还有语言上有些罗嗦,说了几个口头语,这些都是平时授课的要注意的。
****************************************************************************
语文 王方
《声声慢》写于作者南渡之后,当国破、家亡、夫死的凄苦遭遇在词人的心头刻下深深的烙印,当晚年的漂泊凄凉让词人哀叹之时,这首名作应运而生。词作中的无限愁情哀婉凄苦,特别是通过意象传达出的愁情更是真切。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抒情方式,体会含蓄之美。其中,教学重点在把握意象含义,体会作者的愁情上。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预习检查,主要内容是作者简介,这个环节主要是靠同学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明确李清照的基本情况、人生经历以及前后期词作的内容与风格的转变,做到知人论世。
接着,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把握这首词的“诗眼”;
然后,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找出诗中直接抒发作者愁情的句子,并作进一步的分析。
接下来,这也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对词中可以传达出词人愁情的意象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及象征意义,从而水到渠成地把握住作者的愁情。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李清照词作的含蓄之美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将法国诗人克洛岱的《绝望》和《声声慢》在抒情方式上进行比较鉴赏。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发扬的优点,比如:用音乐导入新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集体朗诵的时候配以音乐,真正融入作者的愁情之中;对学生诵读的评价很中肯;对学生讨论的引导较成功等等。这些都得到了语文组前辈的认可,但同时,他们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一、用《一剪梅》引入,目的在于将其愁情和《声声慢》中的愁情形成对比,但造成了一些误解,使人误以为讲课的内容是《一剪梅》。并且,在讲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时候,没有明确这两首词分别是哪个时期的,没有让大家明确其在风格与情感上的分界。
二、朗读的形式有听读、个人朗读和齐读,但是没有很好在鉴赏中让同学们朗读的形式来品味词作中的愁情。
三、由于担心课堂任务完成不了,有时候语速有点过快。尽管这样,上课的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以至于下课后又拖了两分钟的时间。
四、我们班张乃嘉同学朗读真的是很精彩,我带头给她鼓了掌,可见我并没有真正投入这精彩的朗读之中,我知道这是由于自己的紧张以及为课堂进程考虑,太受局限。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我的表情一直较为温和,以一种微笑的表情面对大家,这也充分说明在讲解这首饱含愁绪的婉约词的时候,我并没有充分地投入其中。
五、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大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是采用了提问的形式。这样就使那些愿意表现自己的同学的表现欲也给压抑了下去。
六、关于小组的组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班没有很好地利用小组讨论学习,而是在上汇报课的时候才临时组建了这样的学习小组。这样是“作秀”的表现,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我就应该将这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给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感慨颇多。上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课却很不容易。我想,自己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距离颇远。但如果我每节课后,都能回顾总结一下,我想,教学中的遗憾肯定会越来越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游刃有余。
****************************************************************************
语文 任蒙
本以为讲完汇报课,心里会猛然地轻松下来,毕竟,饱受了半个多月的“精神折磨”,觉得自己真的快要承受不住了。可真到讲完之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如释重负,反之,心情却越发地沉重起来,因为,通过这次作课,我发现自身好多方面都亟需提高。
我想从课堂内容设计和课堂活动组织两方面反思一下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内容设计方面:首先,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时,把“体悟作者赋予莲的高洁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设为重点之一,把“了解衬托的手法”设为教学难点,可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我却犯了避重就轻的错误,没能把握好教学重点,着重为学生讲透彻“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相反,却在讲解“衬托”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混淆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我虽然在讲解“衬托”这一手法上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可学生的理解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我对学情估计不足。初一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不是很成熟。所以,在讲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时,必须要结合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而我却举例过少,过于概念化,导致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模棱两可。第三,纵观一整节课,我发现自己的个别教学环节设计得还不太合理,主要是目的性不强。比如,我在合作探究二这一环节快要结束时,安排了让学生浏览大屏幕上关于“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的文字阐述的活动,但在当时却未为学生指明浏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当时如若能简单地加上一句“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探讨和分析,再来仔细除揣摩一下大屏幕上显示的关于托物言志的定义,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估计指导性会更强些。第四,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本来,《爱莲说》就是一篇背诵的文章,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诵读,是要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的。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才能领会到莲的超凡神韵和脱俗品质。第五,我在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上花的精力也有些少,当时仅仅是检测了几组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翻译,没能很好的做到揉“夯实基础于内容提升之中”。毕竟,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字词和语句的翻译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对文本的分析也是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后者,前者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对学生在分析解题思路方面的指导也不太到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指导应该以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方法为主,而非简单的告诉他们某个问题的答案。题是千变万化的,方法却是相对固定的,只有把握了“其宗”才能“应万变”。此外,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我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板书设计得不太合理,个别语言组织得不太合理等等。
在课堂活动组织上,我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应变能力不太强,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不能很好地果断处理,对个别课堂环节的驾驭还有待提升等等。
常说演员演戏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行业也是如此吧,不登三尺讲台,不解“传道授业解惑”之艰辛,为人师者,真的要“日三省其身”。
****************************************************************************
语文 刘畅
本次汇报课我讲授的是必修四《柳永词两首》中的《雨霖铃》,安排一课时,对象是县区班24班。
从最开始自己的教学设计,到最终的成品课,试讲了11节,历时三周,期间的收获不是短短几页文字能道明白的,在此简单记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相信对我以后的教学一定会有帮助。
1.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前,一定要裸读,仔细地从课文中品味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因为只有自己读透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在讲授时得心应手,侃侃而谈。在准备《雨霖铃》时我就犯了这个错误,在读懂词之前就参看师傅的教案和教参,导致课堂设计条理不清,不伦不类,浅尝辄止,没有重点。
2.一堂正式完整的课,首先必须条理清晰;其次必须突出重点。无论教授的是什么内容的课文,环节设置要清晰,各个环节之间要能很好地连贯起来,并且一定有一个部分是最主要的,其余的环节都为之服务。任何一篇课文,深挖掘的话都能讲出很多门道,但是要想通过40分钟讲清楚最重要的内容,就要求课堂设计一定要有所取舍。《雨霖铃》教案的最终版本,我选择了“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重点环节,之前的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分析句子时能体会情感,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诵读,最后用手法来作结。这样的设计就符合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3.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读”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的范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诵读。讲课有没有投入百分之二百的激情,从范读中就能体现出来。《雨霖铃》表达离愁别绪,范读时一定要读出悲戚缠绵的味道,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引入情境中。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好,需要更深刻的反省。讲诗词,学生们的读更是必不可少。预习时要读,整体感知内容时要读,结合内容体会情感要读,想要背下来,更是熟读才能成诵。《雨霖铃》的设计,读的环节还是不太够,学生就很难有更深的体会。
4. 课堂上一定要多问引导性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想到回答出来的。我很自信的一点是自己能够时刻留意学生的反应,并进行合理引导,但有时由于时间限制,学生一时答不出来,就会有点着急说出答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在日常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并在问题的设置上更下功夫,努力做到更准确有效的引导。
5. 汇报课与平时上课还是有一些不同。比如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每个环节都要清晰地体现出来,比如(也是最重要的)课堂语言一定要非常严谨规范。
通过《雨霖铃》的教学,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描述画面能力亟待提高。如果不能很好的体会画面感,对诗词的理解就会受影响,并且“描述画面”是一类考试中常考察到的题型,就应试来说,也非常重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会是我的重点之一。
2.诗词教学应该如何与应试相结合。讲诗词,除了体会美感,应试无疑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我要继续思考和努力的。
汇报课是我在语文组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我很努力的做了准备,最终的课堂效果自己也基本满意。但问题也同样明显,以后要努力的路还很长,我相信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会为之不懈努力。汇报课准备期间得到的前辈们宝贵的指点,我将一直受用。
****************************************************************************
语文 李妍(小)
进入一中,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心情是激动、欣喜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心情在慢慢减退,伴之而来的是忙碌和劳累,感到应接不暇手忙脚乱,也深深的感觉做一名教师的不易。但不管工作有多累,我绝不后悔,因为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学习,感觉自己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熟悉,并且认真准备汇报课。但是上完汇报课,才知道自己仍有许多欠缺的地方。经过领导和同行教师的指点,发现自己需要在教师基本功夯实的、课堂机智的提高以及教学环节的灵活处理上多下工夫。
我在汇报课上给人的感觉是口腔没有完全打开,发音不完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要做到字正腔圆,声音响亮。我觉得这应该是以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了,而自己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好,更何况高层次的要求“简练、生动,语调自然,讲究抑扬顿挫”呢?自己在下面一定要多注意多练习,逐步提高教师语言艺术。董主任又向我们新教师提出了一点要求,要写一手漂亮的字。语文教师写字要讲究工整、规范,不能出错。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认真书写,才能给学生写字起到示范的作用。以后还要继续夯实自己的教师专业能力。
汇报课上我讲的是初一上册的《黔之驴》,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讨论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其中一个学生说,从好事者的角度看应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学生的答案虽然不正确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我在课堂上对于这样一个没有预料到的答案的处理却是很仓促很没有说服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能灵敏处理。课堂教学的是动态的、充满偶发性的,每节课的情境是独特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机会,这则需要自己加强知识的储存量,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深刻论证才能为感化育人提供依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讲懂的”,也道出了语文课中读的重要性。在《黔之驴》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读了三次课文,课前、课中、课后,但是三次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一定的梯度。孙老师建议:“第一次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第二次读的时候可以选出文中有代表性的语句,把这些语句打到幻灯片上让学生试着反复的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才能读出韵味。如虎的心理‘技止此耳’、虎的动作‘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等,既可以能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形象。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读书形式,如《风筝》一课中作者对弟弟风筝破坏的情节如“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可以让男生狠狠地读,对小兄弟的描写让女生来读。”我听完之后大受启发,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太简单化、单一化了,以后一定要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形式。
汇报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心里仍是诚惶诚恐,自己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了,在以后得教学中我一定一一改善。同时也很感激董主任、赵老师、朱老师以及同行各位老师,做课中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铭记。
****************************************************************************
语文 王蔚冲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
我认为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第一,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第二,不朽诗篇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很好时机。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口诵心惟,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基于这三点,我比较注重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把握,对诗人情感心境的感受,和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老师事先设定好了环节,虽然能够一环扣一环,但是,这样容易导致老师主导课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导入方面
 一节课有好的导入就已成功了一半。《登高》这节课,此次导入能够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新的诗篇中来。其次,为这篇诗歌造势,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我认识到,导入环节一定要重视。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能够引领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具有方向感。也能够指导老师有方向的引领。
(二)诗人、背景介绍方面
    力求简洁,三言两句就讲出要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看过杜甫有关的视频介绍,加之本首诗歌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所以只回顾重点信息。
(三)环节的呈现方面
    从情感悲讲起,到借景抒情,。每一环节,一环扣一环,整体感很强。
(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吸引不是掌控,即便老师用各种方法将学生束缚在自己所设定的问题和情境里,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真正自愿的进入诗歌。我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高,导致有少数学生走神,没有将全部学生吸引到诗歌当中去。有老师评价说,我自己讲得越来越有感觉,但学生并没有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这还需要我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五)朗诵指导有待加强
 《登高》是一首诗。最能体现诗歌文本魅力的方式就是朗诵。我以一个老师的角度,认为学生只有理解了诗歌,才可能读出味道来,但实质上,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够理解诗歌,不能只单靠教师的讲解。在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朗读。
三、汇报课给我敲响的警示
(一)引出对平时的反思
学生的分析和认识不够集中,在学生自由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显得过于兴奋,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未能在心中做好深刻思考和语言组织,很多时候能感觉到他是体会到了,可是语言上总是说不清楚。这说明我在平时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开口讲话的机会,重视对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二)做新型教师
     这次汇报课,我听取了不同年级的意见,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界太狭小了,没有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没有意识到要给自己的工作找到一种前瞻性。
作为一名新教师,不能仅仅把“新”定位成没经验,缺老练,而应该也把“新”视为一种机会,一种可能,一种创新。正是因为新,才有可能更容易的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此,作为新教师,我应该在锤炼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积极探索,争取做新时代所呼唤的新型教师。
****************************************************************************
《望海潮》教学反思
语文 蔡蕊
第一次做汇报课,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站在熟悉的学生和前辈同行面前还是抑制不住的紧张,紧张得忘了板书;紧张得有些结巴;紧张得忘了班里学生的名字,这是后来前辈们指出的,在提问时指令不名;紧张得只记得自己原本设计的内容,在整体感知这部分,面对学生回答的东西,做不出相应的娴熟自然的引导,只想更快地过渡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上。这一点也是前辈们提出的,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把课堂控制的太死,这也是因为这块本身设计不是很合理。比如《望海潮》中的第一句“东南形胜,三五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作为全词的统领句,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这个问题答案设置是“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学生在结合着课下注释以及找关键词的情况下,还只是想到“形胜”指的是地理形势优越,繁华指的是人多,或者经济繁荣。我没有做出相应的引导,比如:景美为胜,结合着下文,这首词肯定不仅仅只为了突出杭州地理位置的,在形势和景的两项选择中,学生很自然会明白,主要是景胜。杭州作为一个大都会,这一点是从都市景观上来写的。关于“繁华”,同学都想到人多,经济繁荣,但是没有认识到人多和经济繁华并不是一个城市繁荣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这时,提示学生,这么多的人或百姓,在美丽的环境中,富足的经济条件下,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在下片中找到吹笛、唱歌、垂钓、嬉戏、饮酒、作诗、赏景等,然后再问这些活动表现出都市的什么方面,学生会比较容易想到都市(百姓)生活。后面让学生概括都市景观特点的时候,尤其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时,先找同学把这一画面描述一下,绿柳如烟如雾般轻柔,掩映着雕画精美的小桥,家家户户张挂的珠帘随风轻摆,翠色的帷幕,清爽明丽,十万多户的房屋建筑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这样化诗句为画面可能会更直观些。
在这节课名句鉴赏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言和讨论都很积极,但是我对学生的发言所给的评价只是点到为止。比如,要求学生从意象及其特点、修辞手法和炼字这几个方面来鉴赏。有些学生努力的在每一句上找出这三个方面,所以很疑惑,比如“烟柳画桥”这一句并没有很突出修辞和炼字,这一句主要是意象选择比较有代表性。对于要求没有表述清楚,确实为难了一些学生。在一点,也是点评老师提到的,没有总结赏析方法。这些工作应该在平常就对学生讲到。学生的鉴赏很显然更多的是直观的、感性的、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的,条理的赏析。所以这一点也暴露了平常工作中的漏洞。
在指导诵读这块,对学生缺少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具体到哪个字的声音应该加重,哪个地方声音应该延长,适当的时候应该给予范读。比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一句描绘了钱塘江的磅礴和壮观之势,应该读出高亢的气势。“绕”、“卷”字应重读,“无涯”声音应拖长,声调应上扬等。在最后的小结上,没有体现出主旨的总结。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关注到学生的参与程度,精力主要集中在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这也是平常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除了这些在教学内容上的诸多问题之外,在教态和课件的制作也有问题存在。教态的问题也许是我自己也一直没有意识到的,虽然面带笑容,在你给人的感觉却不是真正让学生能亲近的,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的。课件上有一个页面因为超链接字体颜色会自动变化的缘故,不是很清晰。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
在这次汇报课中,年级前辈们的指导和关心,其他年级前辈们的点评,以及自己的备课过程中前前后后的思考和改动,都无疑像一面镜子,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的和无意识下的点点、种种缺点和漏洞。一次汇报课,结束了,但这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从中的收获永远
****************************************************************************
2013年数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汇报课总结
数学 吴磊
数学教研室共11位青年教师进行汇报课展示,下面对作课情况予以总结:
1、黄改改,高一年级,《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本节课从平面向量的坐标定义复习入手,着重坐标表示和几何意义,强化运算方法。准备充分,讲课自然,效果很好。
2、常志伟,高一年级,《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本节课注重定义分析,数形结合,讲解较为透彻。所用课件和学案有点粗糙,存在错误。
3、金军,高一年级,《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本节课从平面向量坐标的几何意义入手,结合向量运算,讲练结合,教师点评到位,教学环节完整,效果很好。
4、冯俊辉,初二年级,《勾股定理》。本节课以“271课改模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拼图证明勾股定理。准备充分,课件美观,教态自然。
5、许丽丽,初一年级,《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比较所列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看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二元向一元转化,由此引出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又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从不同方面反复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节课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6、吴梦娇,高一年级,《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本节课重点讲解数量积的运算转化为向量的坐标运算;注重平行、垂直、夹角及距离公式的转化和应用,引导学生形成转化技能,教师注重师生互动。
7、周贝,少儿部12级,《一次函数》。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
8、唐赵勇,高一年级,《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本节课重点以学生探究为主,发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公式逆用。展示教师较好的基本素质。
9、润晶晶,高一年级,《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推导二倍角的基本公式及其变形形式,尤其升降幂公式的引出及使用,准备充分,讲解详细,引导到位,效果很好。
10、许景玉,高一年级,《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师运用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出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并能利用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出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并应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求值、化简、证明。由于学校停电,教师灵活变通,较多使用师生对话,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11、娄立,初一年级,《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节课通过数学上一个经典的问题----“鸡兔同笼”开始,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从中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以上11位老师,思想上较为重视,准备较为充分,个人素质都很不错,体现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注重规范性、严谨性和启发性,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注意点评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和不良解题习惯。作为数学老师,青年老师还需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不断向老教师请教,主动交流;指导教师要及时点评青年教师业务,对青年教师进行不遗余力的指导。
****************************************************************************
数学冯俊辉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用了华罗庚对地球与外星沟通时使用勾股定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
中学
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这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讲解勾股定理的结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上台演示拼图证明勾股定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参与,也让师生间、生生间有了互动。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勾股定理的结论。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各显神通,都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知识蕴含于故事的手段,从毕达哥拉斯发现朋友家地板的特殊三角形,到方格图中一般三角形,再到学生动手拼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勾股定理是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经典的定理,拥有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而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数学的思维方式。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自己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学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对学生进行的习题练习较少,拓展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不足。这也为我以后的教学活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一课的学习就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
数学 黄改改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使向量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是常考的知识点,运用向量方法解决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中的有关知识,有时显的非常方便。而通过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演绎能力,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也经过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热心点评,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缺点和不足。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讲解的透彻性和拔高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和进步空间。另外,题目难易程度所应呈现的梯度应该更加分明。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通过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帮助我尽快成才,尽早能在教学方面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尽快的对自己课堂的把握度得到很大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我会努力摒除缺点,弥补不足,尽快做到上课和管理都游刃有余,我会全力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坚持节节必听,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早日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
数学 常志伟
今天于万分忐忑中完成了新教师汇报课。这是第一次公开课,其实在上的过程中有点不知所云的状态,都是紧张的。此次汇报课尽管是经过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都是在以后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上完课后,听了几位老师的评课,对应到自己的课,有很多收获。
其实,理论很简单,但执行起来真的很困难,没有经验,真的很难将理论完美地演绎到课堂中。比如客观上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需要看重哪些方面,其中自己疑惑最大就是学生互动。上好一堂课,学生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内容过于微观和抽象,现在就不知应对此种情况该如何与学生互动。
联系我们
  • 老校区

    地址:新乡市金穗大道51号

    电话:0373-5082653

    传真:0373-5082653

    邮编:453000

  • 东校区

    地址:新乡市平原路东段

    电话:0373-5056100

    传真:0373-5056100

    邮编:453002

  • 南校区

    地址:新乡市丰华路南段

    电话:0373-3552588

    传真:0373-3552501

    邮编: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