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暑期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1-10-21 10:34:31浏览次数:3564

教务处读书心得展示


 

《论语》与新课改———再读《论语》
 
郭义林
 
 
今年我校开始实施儒家文化在校园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假期再读《论语》,有所收获,感觉我们现在的新课改理念是与之相符合的。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理解了学习的真谛。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学与思应相伴而行,不可偏废,应学中思,思中学。鉴于目前学多思少的现状,新课改提出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尤其是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正确的。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读: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与新课改提倡的互助学习、小组合作的精神是一致的。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解读: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也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重温课程理念,纠正错误认识
 
邢作庆
 
今年暑假期间,挤空当阅读了三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书籍,分别是郑树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余文森的《有效课堂十讲》和方元山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教案本的读书笔记,并综合三本书的相关内容,做了一个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专题教案和一套课件,在假期新进教师的培训中进行了试用。
读了这些专家论著之后,感受颇深。具体如下: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摸索。
尽管本人曾参加了河南省的新课程培训,组织了三年的新乡市新课程培训工作,但读过这些著作之后,仍发现有许多自己原来没有认识清楚或认识错误的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施,有些关涉到对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等。重新温习这些理论,加深了 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助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实践。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层面,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理解认识。
我们目前都十分关注教师本身的理念转变,这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改革还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等等,而这些方面同样是作为教师不能够忽视的。上一学期各个教研室进行的各种课堂教学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但还应该进一步深化。教师除了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之外,还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课堂生的学生,关注自己一节课的有效性,关注自己的感觉与学生实际听课效果、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理念。
三、 要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需要全体教师勇于进行课堂尝试,打造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
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具体的教学行为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去进行,而不必拘泥于一种结构、一种模式。
四、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耐性,一步一的把各个环节落实下去。
我们目前进行的先学后教、课堂观察的教学改革,还有许多具体的细节问题需要落实。借鉴别人的好的经验,首先要找准自己的问题症结,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反对盲目照搬。要学会把别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更要学会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
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既要落实对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要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学评价,也要关注各个年级的整体教学评价。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办法合理地解决。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的几点感受,不当之处,恭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阅读《自动自发》一书有感
 
陈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决定,我校大张旗鼓开展了全员读书活动,并对暑期读书活动做了具体安排。按照学校的要求,我自觉学习了何山所著《自动自发》一书,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该书言简意赅,论述精辟,事例生动,充满哲理,阅后深受教育。此书确为教职工职业精品的励志书,用心领悟的经典人生课。现将我个人学习后的感悟和体会择其片段做一总结。
 
工作的真正价值超越薪水
  在很多人的眼中,尤其是正在选择工作或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往往认为高薪就是成功的标志,代表一个人的身价,所以他们努力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丰厚报酬。他们很少考虑自身价值,过多注重财富的积累,忽视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这类人只想拿高薪,但未能足够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拿高薪的资本。当自己未能为单位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时,你的高薪愿望是否切合实际,这是很多人的普遍心理。就是这种心理给一部分人带来诸多苦恼和烦恼。如何对这些心理因素给以疏导,《自动自发》一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该书明确指出对于单位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一定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目的,我们的辛勤工作不单单为了薪水,而重要的是体现价值。固然没有薪水无法维持生计,我们需要更多的钱维持富足的生活,然而钱不是我们工作的唯一目标,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价值,只有为价值工作,才能到达成功的顶点。如果将工作只当做赚钱谋生的工具,则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功。古今中外但凡事业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薪酬高低,待遇好坏,都能做到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然而,只为薪水工作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则可能精神颓废,不思进取,满足现状。这种人缺乏远大的抱负和志向,缺乏与困难做顽强斗争的勇气,缺乏战胜困难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容易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成为事业的失败者。这种人没有看到在工作背后深藏着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了能力,丰富了工作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品格,完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这一切都将成为自己将来提高薪水和升迁职位的根本基础。
我们的一生充满挑战,我们不仅要很好生活,更要很好的发展,只顾眼前小利益的人,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而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他们更注重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工作中,会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锻炼,不断接受新的挑战,这种人能主动通过解决各种工作上的难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出色的工作业绩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薪酬的高低,个人是无法决定的,但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却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不过多计较薪水的高低,只要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工作,则在努力工作的背后,我们将会得到更为重大的收获,那就是成熟的思想、超群的智慧、卓越的能力、丰富的阅历及个人品位的提升,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明天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资本。
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但金钱只能满足于一时。当我们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便失去原有的诱惑力,而事业确能为我们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很多人在事业成功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工作,还要继续拼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支撑他前进的动力,不是金钱,而是他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多种报酬中的一种,金钱背后的东西,才更有价值,才是我们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生存离不开薪水,我们工作为的就是赚取薪水。薪水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有保障。什么东西都不是轻易获得的,薪水也一样。高薪不是凭空捡来的,必须通过努力去换取。渴望高薪的人与其每天盼望高薪,不如去努力工作,去创造出色的业绩。对部门领导来说,工作出色、业绩突出、不过多计较工资的高低并能以积极的心态勤奋工作的员工,是各级领导赏识的员工。我们的付出虽然不能马上得到回报,但我们的努力会让自己的工作更为突出,成就更为显著,并因此会得到上级部门的欣赏和器重,那么你被重用、提拔、奖励、加薪的时机就会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正确的心态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努力奉献、积极工作是我们必备的思想品质,它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而工作质量又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因此,立足岗位,无论薪水高低,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出成绩。我们要认识到工作不仅仅为了生存和生活,工作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和心灵上的满足。你如何对待工作,工作就如何对待你;你乐观对待工作,工作就会使你快乐;你忠诚对待工作,工作就会赋予你成功;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就必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因此,岗位不分优劣,工作不分贵贱,事情不分大小,工资不论高低,只要是自己的工作,我们就要把它做好,那么,我们到达事业成功的顶峰,就为期不远了。
暑期生活就要过去了。通过暑期的学习,思想感触颇深。《自动自发》一书确实是一本经典励志的教材,阅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认识产生了飞跃。今后我将进一步努力学习,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水平、有崇高精神境界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工作者。

读《要结果,不要理由》感言
 
 李明霞 
 
最近学院要求阅读姜汝祥的《要结果,不要理由》一书,我反复阅读之后,对书中的一些语言有很深感慨。下面通过书中的具体叙述谈谈自己的感受。
“所谓战略,回答的是什么是重点,什么是必须放弃的,没有放弃,就没有重点。没有重点也就没有战略。”
书中所说的战略更多的是指企业,但战略问题涉及到的范围不仅仅是企业,任何团体、任何个人的做事都涉及到战略问题。学校亦然。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发展的中国,那么多的外资到中国来发展,本土的企业快速地成长就说明了这些。面对这样的机遇,你能放弃吗?如果我们不想错失这个大好的方展机遇的话,我们就必须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要的重点,学会放弃。放弃那些看来是机会,其实是诱惑的东西。对个人而言,我们能否自省一下,知道什么是发展的目标,什么是自己的追求,什么是自己具备的能力,然后抓住发展的重点,学会放弃诱惑。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公民个人也较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机会多,也会给人带来浮躁的心态,使人不易专一。所以,要成就一个大事,必须学会放弃与大事无关的诱惑,持之以恒做选定的事。
“在过去的20年,世界上没有一家商学院比西点军校培养出更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和总经理这样的顶级人才。”
西点对学员的要求是: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些要求,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这样去做。但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能做到几点。这些看来简单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能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这将帮助我们成功!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做,我们成功的机会就能比别人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某一个阶段,我们的聪明能让我们做到别人当时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就用我们的聪明,忘了还需要认真踏实地做事的话,到有一天,可能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成功并不是属于我们的。 聪明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是遇事喜欢找捷径,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了“走捷径”、“取巧”之上了,难于脚踏实地,有始有终。还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他们往往忘了在身边的人其实也是很聪明的。如果看不到他人的聪明,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也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根源。真正值得尊重的人不是那些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多,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人,那真是幸运。
西点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但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培育了人最宝贵的品行。而优良的品行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是做人最宝贵的财富。真正值得尊重的人不是那些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有智慧的人,而优良的品行是智慧的重要内涵。
 “有能力的人,永远都是先做再说。”
 “说与做”的关系,也可以为称“言与行”的关系。语言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代表了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行代表了对认识的实践。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对错永远不可能在思想中得到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检验、纠错,以进一步提升认识,指导实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对特区讲:中央没有资金,但给你们政策;你们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闯出一条路来。邓小平的话表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要富国强民,要靠我们自己的探索。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才能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出路,空谈只能误国。
要发展就要有创新。创新的人需要自信、自强、自立,既要有冷静的头脑以保证清晰的判断,又要有激情鼓励自己和他人,敢尝试、敢于迈出第一步。爬过山的人都知道,爬到山顶,大多需要通过盘旋的山路,很少有从山底直达山顶的道路。人的前进和发展也是一个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只说不做很难有这样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而最有可能的是原地踏步。
“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当你自以为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执行。而事实上,任务并不是结果。”
书中指出了我们日常工作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任务并不是结果。现代人完成了我们要求他做的任务,但却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你安排一个人打电话通知销售部长参加一个会议,实际上你要的是销售部长实际参加会议,这是你要的结果。但在接受任务的人看来,只要打了电话,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他来还是不来那是对方的事。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经常说:你要好好学习啊!这样的话还经常挂在嘴边。至于说过这样的话后,就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了。这也是典型的任务与结果的分离。
任务与结果的脱离,是日常工作中常犯的错误。其纠正方法是,对结果负责,而不是对任务负责。完成任务只是部分地实现了结果,要使结果完满地呈现,完成任务可能是刚刚开始。所以,真正要把工作做好,就要瞄准结果,而非仅仅盯住任务本身。
“狼性原则:胜利并不是说明自己强大,二是说明自己比对手更用心。”
动物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获取食物的能力,但获取食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是生存环境的影响,二是食物链的影响,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人类尽管由于自身文明的发展,早已摆脱了一般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但要有尊严式地生存,在发展中壮大自己,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在环境中强大起来。
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的精髓在于用心、认真。做同样一件事,认真用心与马马虎虎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成功在于细节,强大在于用心。用心做事是一种“敬业守责”的工作态度。用心做事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个是敬业,一个是负责。首先,用心做事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是一种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用心做事,不仅包含努力地做事,更重要的是用真心、诚心、良心去做事。认真只是照章办事,用心则是把事做得更好;用力只是苦干,而用心则是创造性地干。同时,用心做事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对工作负责,才能进入用心的状态;把心放在工作上,对过程和结果负责,决不推脱责任,责任止于我。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敢于负责,才会不出纰漏,把事做好。
 

书籍简介
《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王红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假期我读了一本书《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育情感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第一条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二、师者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三、师生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固然,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威严的长官,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那么,德育情感很难产生,德育效果很难出现。然而至今不少德育工作者仍信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道德观念已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德育完全失去了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更加严重的是,在“德育长官”的管教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教育能力,也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说的总是对的,不用我操心!”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为了服从又不得不迎合老师,以至形成“双重人格”。我认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同样应体现在德育之中。教师与学生除了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还应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而为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的平等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应把自己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看成是自己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而应觉得理所应当,本该如此。教师应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唯有这样,德育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力量!

 

读《和颜爱语—超越烦恼》有感

郭韶华
 
暑期间隙,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日本山田无文大师晚年面向大众说法的讲话整理稿汇集—《和颜爱语》,于是便通过网络拜读了其几篇短文,颇有感触。现就其中一篇略述一二。
《超越烦恼》这篇说的是一个画家,人高马大的,却独怕打雷。一次夏天与友人共游时,被友人硬拉上缆车上了爱宕山。于山顶休息时,果遇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画家害怕的朝窗外巡睃了一眼,却发现件有意思的事。云从山腰涌起,咕隆咕隆的轰鸣也是从下面发出来的,闪电也在下面划着弧光。画家不禁拊掌大笑:“雷再好事,也不会往上蹿吧。这雷还真有意思!”
因为呆在雷底下,所以怕打雷,总是心惊肉跳,但是跳到雷顶上也就不可怕了,打雷反而成了再有趣不过的西洋景了。因为被烦恼压在底下,所以总是挣扎想摆脱它,还要难为自己“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但是如果超越了烦恼,烦恼也会变得再有趣不过了
每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烦恼的事,面对这些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困于烦恼之中,抱怨、烦躁,那永远都只能被烦恼所扰。若能跳脱出烦恼,于烦恼之上看烦恼,你会发现,这些烦恼其实也都只是一些有意思的小事。
古歌有一首:“月非映水亦无念,水非映月广泽池。”山田无文大师解释,正像月亮没有照映之念,也没有映在水上之念一样,即使陷入烦恼也不为烦恼所困的心境,才是灵明自性的本质。不为烦恼,也不为菩提所碍的生活,即第三戒称为“不邪淫戒”。
生活无处不烦恼,然又无处不快乐。只要胸怀如此心境,烦恼也会转瞬成为快乐。

暑假读书笔记
 
张鑫
 
暑假中我再次阅读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虽然是第二次阅读,却仍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觉,全身心的投入也仿佛让我再次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在里德太太家,10岁的简面对舅母、表兄妹的歧视和虐待,己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当她的表兄殴打她时,她勇于回击;当舅母嚷着叫自己的孩子远离她时,她高喊“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当她被囚禁在空房中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虐待,从内心发出了“不公正”的呐喊。在孤儿院,简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朋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朋斯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而简对冷酷的校长和摧残她们的教师深恶痛绝。她对海伦说:“假如她用那根条子打我,我要从她手里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契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对罗契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契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简·爱同情罗契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小说通过罗契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并始终把简·爱和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整部作品以自叙形式写成。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张静
 
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更是偶然,看过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假期里有幸从图书馆借来此书,便细细品味一番,颇有收获。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圣人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读《乐在工作》有感
 
 许忠慧   
  
很多时候,我们无从选择,像出生,像老去,像生病,像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又要面对许多选择,比如笑或者哭,比如快乐或者忧伤,比如乐观或者悲观。因为无从选择,我们学会了接受无法改变的机遇与磨难;因为可以选择,我们便与命运相搏,去寻找自身价值,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奔波流离在现实里,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是金钱?是名利?还是荣耀?抑或财富?其实,所有的表象背后,我们寻找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满足,是在寻找“乐”。如果没有快乐,所有的浮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过是镜花水月。或许只有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所以我们常常会想:如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所在,那该是多么幸福美妙的事情!尽管我们不想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但工作毕竟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许多媒体都做过"工作中你还快乐吗?"这样类似的网上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在节奏日益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工作很枯燥、太繁琐、压力太大,而且看不到未来,迷失了自我,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几乎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更不要提什么幸福感和成就感。
作为一名70后,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也可以感同身受。直至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乐在工作》的书,它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想法,原来在工作中也可以享受快乐的人生。
《乐在工作》主旨在于如何让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干劲十足,齐心协力共创佳绩,从而让工作变有趣,乐在工作。此书还提倡了“乐在工作是一种权利”、“工作就是愉快的带薪学习”以及“公司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等新鲜且耐人寻味的观点。从中我受益匪浅,最深的感触就是“工作是社会对我的要求,乐在工作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要是再也不用工作就好了!”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曾经难免会发出的感叹。不过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每天都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失去了重心和目标,那将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于是不得不去信奉??快乐永远与奋斗过程紧密相连。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快乐甚至超过目标达成那一刻的快乐。
我们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从《乐在工作》中我了解到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是找到工作乐趣的第一把钥匙。不断地在内心和自我交谈,肯定自己的一切,把工作当作是愉快的带薪学习,金钱只不过是工作带来的副产品,出色的完成好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将公司的问题视为自己的机会。心态调整好了要发现自我,相信自我,认识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最快乐,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我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就是要设定目标,建立弹性的期望,利用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情绪,提升效率,排解压力。继续不断学习,增加技能,从而使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工作是千篇一律的,但能把这千篇一律的工作做的认真,稳妥,快乐自在其中。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那么生活就会是美好的;如果将工作当成是种差事看待,那么生活将失去意义。只有我们认识到工作中的乐趣后,才能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就要乐在其中,倾注全部的真心。有一句话说的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那同样,从平凡工作中寻找乐趣,平凡工作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在我们面对工作的时候,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对待,都不可能改变工作的本身。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以一种愉快、轻松的心情去面对工作,去发现和培养工作中的乐趣呢?
工作的乐趣和努力成正比。当我们积极去寻找和发现工作的乐趣时,它将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充分认识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和功能,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热爱工作并以工作为荣,达到“乐在工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一直在努力的。转个身你就是智者。任何工作都有很多面,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工作本身,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就能让自己更快乐,我们又何必把快乐拒之门外呢?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一天天的组成,快乐就是这样简单,只要有心,就无处不在。张爱玲不是说过么:消然而逝的时光之中到处可以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生,一世。所以,哪怕工作再辛苦,哪怕生活再无奈,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享受快乐。
 
《千年文化》读书笔记
 
 范先亮
 
本学年度的放学典礼上,校领导要求我们在暑期里“远离烟酒之气,多一些书生之气”的号召,我购买了一些书籍。在这几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其中一本是《千年文化》作者是余秋雨老先生。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我要将我读到的书中的精彩部分做个笔记整理下来。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历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千年文化》等著作。开启一代文凡,《千年文化》此书是散文体。但是我个人感觉就象是在读一本武侠小说。茫茫九州大地上,历代历朝中出现了多少文人英雄,又有多少谣言,嫉妒,祸害一方的小人身影出现在文章之中。善与恶,美与丑有老一辈的稀世天才。又有中尖文笔力量的大豪诗人,文人墨客。作者对他们都是点到为止,因为这些圣人、墨客人人可知。功底深厚,出招不凡。比如:孔子一再说自已是“殷人也”,摘卷一《古道西风》一文P15两百多年后,商王朝又理所当然的衰落了,被周王朝所取代。有一个叫微子的商王室成员,应须了这次历史变革,没有与商王朝一起灭亡,他便是孔子的远祖。由此孔子一再说自已是“殷人也”。大概是到了孔子的前五代吧,孔氏家族又避祸到山东曲阜一带来了。……功底深厚的孔子人人都知道,而那个出手不凡的人物就是曹植了,七步吟出奇招“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位当代小青年在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七步内一招决定了自己的生与死,文林中的高手之高手啊!此书作者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引发了中华文化的起源,由商王朝迁都到殷(现在的河南安阳),才有了孔子说自已是“殷人也”的典故。作者余秋雨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位教师。
他在《千年文化》一书中说:“平生何求?一旅人足矣。”摘卷一《古道西风》P27.因为此文中一再提到“孔子三十四岁那年向西方出发去“问礼”也就是孔子从山东曲阜到河南洛阳找的就是老子。”千里奔波往往只是为了一个人。……认真说起来这里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见面,这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孔子五十五岁那年,他带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很多很多年后一位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很多路的中国学者叫顾炎武的,终于领悟到自己崇拜了大半辈子的孔子究竟是谁。他淡淡地说:“仲尼一旅人也。”做为一名教职员工,在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努力的今天,我在想我们的先者能将自己的一生为之而奋斗到平生实是伟大的。我们在学习“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于漪老师说的“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会议上领悟到了教育事业在平静、平常、平凡的教育战线上又是一个伟大的强国、强民、强自身的伟大事业。
摘书中《黑色光亮》一文P29诸子百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们被选择成了中国人的心理色调。除了上面说的两种,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我读到这里联想到儒家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是必要的。我们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在文中作者这样写到:“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本书摘P17,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文中说:“……孔子当然不赞成,他要对世间苍生负责,他要本着君子的仁爱之心,重建一个有秩序、有诚信、有宽恕的礼乐之邦……”。今天在这里,老子更明白自己是老子,孔子也更明白自己是孔子了。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什么都一样,只有两点相同:一是他们都是百代君子;二是他们都是会长途跋涉。
请诸君努力啊!
 
                                                

 

联系我们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
网站首页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