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本本沉重的书比起来,张老师的身骨尽管虚弱,但她身上所透出的坚强意志,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多少年来,张老师弯腰推车的身影,总会不时闪现在我的眼前.....
我所敬佩的张希昭老师
田新生(曾任我校团委书记)
我和张希昭老师共事是在1980年前后。那时,学校领导考虑到她年事已高,需要增加个帮手。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老师想到图书馆工作,都被她谢绝了。这次,她却满口应承,并提出非我不要。正好,我也早想到图书馆去。于是,我来到她身边。
一中老教师熟悉张老师的人都知道,她身上有股子倔脾气。跟张老师工作一段后,我亲身感受到,她那股“倔”劲儿所透示的,一是公事面前不逊私情;二是对图书事业的责任感和工作原则。有位教育局的领导来为别人借书,被她当面顶了回去;她的大女儿在北京工作,回来家一次不容易,想进书库看一看,可张老师就是不让进;一位在一中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调走时,差几本书没有还,她坚持不在财物清单上签字......她还经常对那些不小心损坏书的老师不留情面地说:这可不是咱自己的东西,是国家的财产!
和张老师一起工作,有机会听她聊过去的事。十年动乱期间,一中的财产几乎被洗劫一空,但惟独6万多册图书,却完好的保存下来,这在全市中等学校图书馆中,是独此一家的奇迹!问她如何把书保存下的?她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那些打、砸、抢的日子里,她经常冒着生死危险,住守在学校图书馆。一天深夜,几根长矛、铁棍“嗵、嗵…”地撞击着图书馆的墙壁,不一会儿,墙被挖开一个洞,几个造反派爬了进来,他们是要来抢书的!张老师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耐心地跟他们周旋,并把自己用钱购买的纪念章、军腰带等物品送给他们,这些不明事理的学生,在张老师的劝说下,退了回去。在讲这些事时,她显的是那样的轻松和自豪。十年浩劫结束,当这些宝贵的图书又发挥起它应有的作用时,一中的老师无不感叹:张老师为保护一中的图书是立了大功的!
我到图书馆时,还是五十年代的旧平房,几万册书的书库,大概有两间教室那么大,两排书架之间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寒冬腊月,北风呼号,雪花飞舞,别的办公室都可以生火取暖,可她为了图书安全,坚持不使用火炉。手冻裂了,抹上一点油,用胶布粘上;脚冻疼了,她专门在外地买了双大粘靴套在鞋上,尽管走路极不方便,但能为图书安全作出点牺牲,才是她最欣慰的。炎热的夏天,书库里闷的喘不过气来,进了书库就是一身汗,可她照样坚持工作.....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几十年来,张老师从没有叫过一声苦。
长年的劳累,使张老师患了胃病。大概从八十年代初,她的饭量就逐步减少,胃疼不时发作。每天上班时,她手里总要拿着些点心,胃疼得厉害时就吃上一块压一压。
病成这样,她工作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到新华书店买书,为了节省费用,她从不雇佣公车,而是弯腰推着自己做的木斗小推车,来回四、五里路,淌着汗水把书推回来。有的时候没有推车子而遇上了好书,她就把书捆起来,用绳子往脖子里一挂,连抱带夹的弄回来。和一本本沉重的书比起来,张老师的身骨尽管虚弱,但她身上所透出的坚强意志,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多少年来,张老师弯腰推车的身影,总会不时闪现在我的眼前。
1982年11月,张老师被医院确诊为胃癌。得知这一消息,亲人和老师们都震惊了。校领导立即决定,马上派校医芦医生护送张老师到北京治疗。在临走的当天,她还象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一手按着疼痛的胃部,一手整理着图书……下午,当芦医生着急的在图书馆找到她时,眼睛湿润了——张老师啊,您不知道晚上就要去北京看病吗?
经过手术,她的胃被切除五分之四。此时的她,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因胃功能减小,她每天需要吃五、六顿饭。学校领导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希望她好好休息。但手术后没几天,她就又回到了心里切割不下的图书馆,老伴挡不住她,同事们劝不了她。在她的心中,只有学校的图书事业,惟独没有她自己。
张老师去世那年,我在郑州读书,没有赶上去送她老人家,成了我一生懊悔的事。但她那毕生为图书事业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却成为鼓舞我时刻努力工作的源泉。